昔日红军经过处 今朝灵关幸福城

来源:
2016-10-22 09:14
浏览:
收藏 打印

  红军长征·在雅安

  1935年6月7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进入宝兴县灵关场(当时属天全县)。

  红军先遣队进入灵关场,街上一片寂静,家家关门闭户。红军战士为了夜间不打扰群众,就在街道两旁的房檐下席地而坐,露天歇息。到了半夜,有的群众悄悄从门缝里往外探看,只见街道两边坐满了红军,也有睡在地上的。红军的严明纪律,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着,大部队陆续进入,并经灵关、宝兴,直奔夹金山。

  就在红军中央纵队即将从灵关启程赶往夹金山时,中央通知陈云停止长征,返程出川赴上海。

  中央选定了地下斗争经验丰富的地下党员、灵关小学校长席懋昭同志护送陈云出川。

  6月12日,接到任务的席懋昭和另外一位地下党员陈梁护送着陈云冒雨出发了。

  为了避开追击的敌军,陈云、席懋昭、陈梁一行3人化装成教师和商人,决定绕道荥经,再折回雅安,直奔成都,而后再到重庆。

  他们在荥经县城休息一晚后,陈云一行继续出发。从荥经到雅安,从雅安到成都,遭遇敌人盘查无数的三人走了五六天后,总算顺利进入成都。

  当时的成都,到处增岗加哨,戒备森严。席懋昭机智巧妙地应酬,保护着陈云顺利进了城。

  陈云持刘伯承同志的一封亲笔信,找到了美丰银行的董事胡公著先生。陈云在美丰银行楼上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托人去报馆刊登了一则《廖家骏启事》,向中央发回暗号,表明他顺利到了成都。随后,陈云顺利到达上海,席懋昭护送陈云同志经重庆到上海的任务完成。

  红军长征·精神传承

  一栋栋新房矗立在宝兴灵关,医院、车站、学校、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钟灵毓秀、灵动河谷”的美丽新城呈现在眼前。

  钟灵新城,是按照“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总体要求建设的。建设之时,他们坚持“生活功能先于生产功能、城镇功能先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先于经济发展”的规划建设思路,把灵关老场镇南北延伸,新城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万人(核心区人口1.1万人),功能分布分别为新城综合体、老镇改造提升区、资源利用加工区等。

  灵关作为宝兴的南大门,在新城崛起后,已然成为了“形态适宜、产城一体、城乡融合、集约高效”的县城副中心。

  如今的新城,致力于服务业向城市聚集,促进城市功能区域“宜居、宜商、宜业”三者有机统一,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

  钟灵新城周围,有按照国家4A级标准打造的空石林景区,具备产业观光旅游接待能力的万亩有机茶叶基地,还有凯尔顿(宝兴)五星级国际大酒店、中洋汉白玉石材城等项目,以及三兴产业园、正兴产业园、石雕文化产业园等。

  以钟灵新城为核心点,游客来到这里或住、或游、或商,带来大量人气的同时,将带动新城及周边相关服务、餐饮、住宿等诸多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记者感言

  80年前的长征,是一场荆棘遍地的生死考验,是一次前路坎坷的艰难远行。

  经地震的磨难后,在灾后重建中坚强挺立,并向世人展示着灾后重建的成果。

  灵关人,传承着长征精神。在灾后重建中的灵关,长征精神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强大动力,它指引着灵关人民从灾难中变得坚毅,在奋斗中走向辉煌。

  80年后的灵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林立起了幢幢厂房,成为宝兴县城副中心,也是工业重点。

  依托地势平坦和国道351线的交通便利,灵关走上了新的征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