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诈骗 瞄准学生群体 警方提醒:提高自身意识 防范“开学季”诈骗
资料图片
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近日,雨城区的李女士打进本报热线称,孩子开学后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短信内容声称是李女士的女儿,因为手机停机,用同学电话发来短信,索要下个月生活费。
李女士说,孩子在绵阳读高二,平时很乖,从来不会预支生活费。于是,李女士留了一个心眼,给女儿手机打电话求证,才确认是骗子的骗术。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名山区的吴女士身上。这次,骗子盯上了孩子的学费。
“骗子把孩子的信息说得非常清楚,名字、班级等,然后告诉我需要补交大学课本费1283元。”吴女士说,骗子声称如果不交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学籍问题。
随后,吴女士又接到一个自称是“王老师”的电话,并将银行账号发给了吴女士。身边的朋友提醒吴女士后,她给学校老师打电话求证此事,才知道是骗子的新招数。“太逼真了,名字班级都说对了,钱也不多,还有零头。差点被骗了。”吴女士气愤地说。
警方介绍,开学伊始,很多家长为孩子缴纳学费,或给孩子生活费,而有些骗子会利用这点,冒充孩子或者学校老师以发短信、打电话的形式行骗。“当接到陌生号码,自称老师让家长给孩子交学费或住院费的汇款信息,或称孩子索要生活费,很有可能是诈骗信息。”
记者 郑旸
相关链接:常见电话短信诈骗手段
电信诈骗就像一只从虚拟世界伸出的“黑手”,在现实世界变幻多端,或冒充公安机关,或冒充亲人朋友,或冒充歹徒绑匪,诈骗钱财是其唯一目的。
近年,骗子的伎俩层出不穷,变化多样,不时有人掉入陷阱。要想遏制日益增长、不断蔓延的电信诈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
尽管屡遭曝光但总有中招者。在形形色色、处心积虑的通信诈骗面前,消费者该如何构筑自己的“防火墙”?就此,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列举了几条最常见的电话短信诈骗术,并提醒大家提高警惕,慎重处理银行汇款转账事宜。
1、“我是××电信局(公安局、检察院),您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
犯罪分子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拨打你的电话,告诉你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所申领的电话已欠费。随后由一名自称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称你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活动,为确保不受损失,需将本人存款转移至一个“安全账户”,并且频频催促你赶紧通过电话或就近转账。
2、“请把钱直接汇到××银行账号就可以了,户名×××。”
犯罪分子大批群发短信,称“我自己的银行卡消磁了,把钱直接汇到我同事的账户,账号××”,碰巧你正打算汇款,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直接把钱汇到犯罪分子的银行账号上。
3、“免费提供长期贷款,无担保,立等可办。电话××。”
犯罪分子通过手机信息或者报纸、网站发布信息,称能够提供免担保贷款,如果你与之联系,他会声称贷款必须先付保证金或者部分利息,并要求你办理一张银行卡,先打一笔“企业验资款”在账户上,证明还款能力,然后开通电话查询功能供他查询。而实际上,犯罪分子利用新办银行卡的初始密码就把钱转走了。
4、“顾客您好!你已经在×××超市透支消费×××元,垂询电话×××。”
当你电话“垂询”时,几名同伙便分别扮演“银行”“警方”“银联管理中心”,设下圈套,并“忠告”你把钱转移到“安全账户”内。所谓“安全账户”就是犯罪分子事先用假身份证开设的诈骗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