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范勤:“怕麻烦”反而创出18项专利 初中学历维修工造就千万效益
范勤
“老范,你过来看下!”
“老范,今天29号,机床要检修。”
“老范,这边问题解决了!”
4月24日,四川中雅科技有限公司二车间的维修班忙着对厂房里的设备进行改造。嘈杂的工作现场,一声声“老范”混杂其中。
“老范”个子不高,身材壮实。维修工作让他的蓝色维修工装上沾着一层薄灰,但脸上却带着笑意。
“老范”名叫范勤,是四川中雅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机械维修员,在公司干了12年。范勤在维修班年龄大、资格老,自然而然就成了“老范”。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全国劳动模范名单,范勤位列其中。
“我一个只懂和机械打交道的工人,竟然成全国劳动模范?”范勤只有初中学历,当翻开他的工作履历时,答案跃然纸上:“成功解决100余项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及个人提出创新改进企业技术56项,取得国家专利18项……2019年获评雅安市劳动模范,2020年获评四川省劳动模范。”
□ 本报记者 鲁妮娜
因为“在干了” 所以好好干
“这次设备改造要争取在‘五一’之前完成,辛苦各位了!”一大早,车间设备科科长王志强走进维修班。
当天是设备改造的第三天,如果一切顺利,在下班的时候,第二台机器的改造能够完成。
范勤拿起工具测量起来,首先要做的是在机器上定好位,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这项工作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对测量的精度要求很高。
将这一项精细的工作分给范勤,王志强有自己的想法:“老范这个人,踏实、认真,工作交给他更放心。”
四川中雅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高品质电子铝箔的公司。面前的铝箔轧机看似笨重,生产的铝箔却是制造5G基站电容器的重要材料。
范勤测量绘制着设备移动后的位置,手上的动作很快,不一会儿,机床上就画满小小的标记。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标记,是日后提高产能的关键之一。
“速度是慢慢练出来的。”范勤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车间里尚有十来台工作的铝箔轧机,整个厂房笼罩着一股热气。
“机器尽量不停,所以我们做事的速度必须要快。”范勤的“快动作”,源于刚入厂时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循环泵紧急抢修,从接到设备运转异常通知到范勤和同事对故障零部件完成更换,一共只用了8分钟。
当范勤惊讶于老员工的速度时,当时的车间主任给他说了一句话:“设备少断一次片,公司就要节约几万元。”
也是从那次开始,范勤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维修员的责任。
维修班的工作在白天,但公司的设备是24小时运行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晚上设备出现故障,值班人员也要及时维修。
在王志强的记忆里,很多并不是范勤值班的夜晚,他也会出现在抢修现场帮忙。
“既然要干这个工作,我就要把这个工作干好。”范勤说。
因为“怕麻烦” 所以想点子
维修工唐学祥走进维修室,在工具箱里拿出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的工具。
“这个是老范自己做的,专门拆南方泵机械封。”唐学祥将扳手放在手掌里,“大小刚好合适。”
在当天的设备改造中,他接手了范勤的安装工作。
唐学祥拿走的工具叫“南方泵机械自封专用扳手”,是范勤众多发明中的一个,看上去只是个普通的双开口扳手,但两头开口的大小刚好和泵机封大小适配。
“要说老范啊,我最佩服他的就是点子多。”
共事三年,唐学祥发现范勤想出很多让大家工作起来更轻松的好点子。
“比如他自己做了一个钩子,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给我们省了很多事。”
生产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异物会掉进机床槽内。
在维修设备的时候,工人需要将槽内的设备取出,然后再进入槽内捡走异物。
“那些设备并不轻,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抬起来。”唐学祥说。
自从范勤自制专用钩后,维修人员不用再去抬走槽内设备。钩子轻轻一勾,异物就被清理干净,省时又省力。
“老范干事情,是要干出一朵花儿来。”唐学祥评价。
类似这样的小工具范勤做了很多。比如一次可以为20个轴承加油的轴承黄油添加装置,减少辊子表面结晶的预化成出槽驱动辊材质替换,方便安装不损伤罐体的储液罐接头等。
这些工具,有的能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有的能节约生产成本,还有的能让工作变得省时省力。
谈起自己的这些点子,范勤说:“这些工作长期要做,我就想怎么才可以做起来方便一点。设备是天天要用的,我就想怎么样可以让它耐用点。”
“其实,也是因为我怕麻烦。”过了一会儿,范勤又挠挠头。
正因为“怕麻烦”,让范勤在工作中不停琢磨,在设备日常保养及技改升级中,成功解决100余项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还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
2021年,公司开展车间生产余热利用改造。
改造前,生产余热一直通过冷却水管道和机台换热器反换热,利用程度低且冷却水浪费量大。范勤想到新增热水罐,直接利用机台冷却回水进行循环换热的办法。
这个办法缩短了15%的停机时间,又减少了电加热。因为这一项技术改造,企业一年节电20万千瓦时。
因为“一人难” 所以大家干
“工具用完要放回原位,不然下次用的时候找不到。”回到维修室的间隙,范勤看见年轻维修员刘松在找工具。
“我知道的,范师。”刘松回答。
尽管在日常工作中更多负责电气方面的工作,但刘松觉得,范勤就是自己的师父。
2017年刘松进公司开始,范勤就成了他在机械方面的“导师”。
“我来公司第一天,就感到他是一个很认真细致的人。”刘松说。
工作的第一天,范勤就非常细致地给他讲起操作规范。而范勤认真细致这一点,随着共事时间增加,刘松感受越来越深。
刘松每当去向范勤请教问题,总会有些意外收获。
“他总能想到很多我想不到的地方。”在刘松眼里,范勤不但做事情仔细,想事情也很周全,“哪怕是凌晨两点给他打电话,他都会非常耐心。而且,他是一个喜欢和大家交流讨论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喜欢听别人的建议。”
“工作只靠一个人是干不成的。”范勤说,“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我有经验、有办法的,就给大家说下。”
2023年5月,以范勤名字命名的“范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着力于新产品研发及设备革新,先后牵头在公司组织完成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生产项目等技术革新工作,累计创新成果及创新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下午6时,第二台机器改造完工。
照这样的进度,在“五一”前完成设备改造的目标基本能实现。
忙碌一天的范勤关上工具箱前,又检查了一遍工具。
暮色中的维修车间,范勤将最后一枚自制扳手归入工具箱。那些浸润着油渍的改良工具,与崭新的进口设备泛着相似的光泽。厂房外墙上“深耕专精特新 绿色创新发展”几个大字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范勤或许未曾察觉,自己用千万次测量校准出的创新轨迹,正为“中国制造”标注着新的精度。
记者手记:
初中学历维修工的“突围战”
初中学历,成功解决100余项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及个人提出创新改进企业技术56项,取得国家专利18项。
范勤的简历上,这无疑是最大的反差。
“技术难题”“创新改造”“国家专利”,这些字眼在很多人印象中总和高学历人才挂钩,但范勤这位普通的维修工人及其工作室却用18项国家专利、千万级创新效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奇。
当我们翻开他的工作履历,都在述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在技术创新的竞技场上,持续精进的实践智慧远比学历证书更具含金量。
我们采访范勤时,他多次说“我说不好”,但当聊起工作时,却滔滔不绝地讲出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名词。
从一开始学修竹刀生产设备,到自己开店修自行车,再到在机械厂学习维修和焊接,1995年参加工作的范勤一直都在和“维修”打交道。
当深夜抢修成为常态,当八分钟完成循环泵抢修成为标准,这个始终将“设备少断一次片,公司节约几万元”记在心里的维修工,在铝箔轧机的方寸之间践行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那些自制的南方泵机械自封专用扳手、轴承黄油添加装置,既是工具更是匠心的具象化呈现。
在范勤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我们触摸到工匠精神的传承密码。
“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当90后维修员刘松在凌晨两点得到耐心指导,当创新工作室累计创造千万效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人技艺的传承,更是产业工人群体在智能制造浪潮中的集体觉醒。
那些摆放在进口设备旁的自制工具,恰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隐喻。
范勤,用18项专利诠释着“怕麻烦”背后的创新哲学,用千万效益演绎着“好好干”的工匠真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制造最坚实的脊梁,也读懂“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