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绿色充电圈” 充出“满格”幸福感
编者按
日前,我市印发《2025年20件市定民生实事的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将实施儿童友好社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等20项民生实事工程。即日起,本报推出“民生实事暖民心——2025年20件市定民生实事系列报道”,聚焦这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挖掘其推进中的动人故事,倾听百姓最真实的心声,真切感受项目实施带来的满满福祉。
□本报记者 石雨川
8日,当晨光掠过青砖灰瓦,市区临江雅廊小区的智能充电桩正在将满满能量注入一辆辆电动自行车中。那些镶嵌着“银杏灰”釉面的充电端口,正悄然改变着小区居民的生活面貌——从昔日飞线隐患到如今扫码即充,这项以安全为底色的民生工程,正重新定义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内涵。
民生愿景:
织密安全充电网
让“最后一米”更有温度
2025年,我市将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建设列为20件市定民生实事项目,计划在今年11月底前,市财政专项投入52万元,在全市9个县(区)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2600个并投入使用。 届时,2600个智能端口如同毛细血管延伸至社区末梢,不仅配备过载保护、智能断电等多重安全防护,更通过灰调美学设计与传统建筑相融合,让安全设施成为装点城市的新风景。
实施路径:
智慧赋能
多途径扩大充电设施受益面
为全方位、精细化布局充电桩建设位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邀请消防、供电、设计等领域专家深入全市各个小区,结合场地条件、安全标准、电力供应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充电桩布局方案。
此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倾听群众对充电桩建设数量、选址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建立清单台账,将有空间、有意愿建设充电桩的小区全部纳入加装计划。秉持“应建则建、能建尽建”原则,我市结合各小区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空间有限的小区,采取分散式布局,充分利用闲置空地,设置少量简易充电桩,既方便居民充电,又不会占用过多的公共空间。对有条件的小区,建成规模化、半封闭充电车棚,既保证遮风挡雨、防晒防尘的功能,又能有效避免因封闭空间造成的安全隐患。
据悉,目前全市已安装62个充电端口。那些“银杏灰”的充电桩,与青砖灰瓦相得益彰,成了小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市民愿望:
解决民生问题
提升安全感幸福感
7日下午,临江雅廊小区的车棚里,阳光在菱形网格间投下细碎光斑。原本斑驳的水泥地被重新浇筑,灰色云易充电箱依次排列。
居民黄鑫停好电动自行车,手机扫描充电桩二维码,插上插头,手机上云易充APP显示充电中。“现在方便多了。”黄鑫说。
现场,每个充电桩布设12个充电端口,4个充电桩可同时保证48台电动自行车24小时不间断供电,还支持手机APP充值,计费合理透明,轻松解决居民充电难题。同时,充电桩的建设还充分考虑了消防安全,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确保充电过程安全可靠。
“设备搭载过载保护、自动断电、防水防雷等安全模块,充电区域加装24小时监控系统,有效减少消防安全隐患。”小区物业负责人表示,新安装的充电端口不仅安全,还让小区环境更加整洁干净。曾经杂乱破旧的停车棚如今变成了整洁美观的“便民驿站”,居民纷纷点赞。
“一进入小区,就能立刻开始充电,扫码即可使用,而且还有顶棚遮挡,很贴心。”
“这些车棚设施都很好,充电价格也亲民,非常便捷。”
……
小区充电设施的建设虽然是小事,但却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了确保充电设施的效果符合居民期望,记者采访了多位受访者,他们纷纷对自家小区智能充电桩的建设表示满意。
办好民生实事,是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随着“绿色充电圈”的逐步完善,雅安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不仅是对传统充电方式的革新,更是对市民生活质量的一次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