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最西——天全两路乡新沟村、两路村

来源:
2011-01-17 09:53
浏览:
收藏 打印

  一路向西,新建的川藏公路不理会天全河的咆哮,逆着激流和惊涛,直接伸向巍峨的二郎山。

  千年纵横,万里牵延,一条条险峻山道在二郎山逶迤的峰岭间斗折蛇行,在天全河壁立的崖岸边临渊攀缘,它就是在历史隧道中遁迹了半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

  天全县两路乡,地如其名,一条联系着川藏人民友谊的现代公路和一条绵延千里的茶马古道交错了时空在此处交汇。

  沿着雄奇险峻的大山走近雅安西大门,让目光沿着乡镇的记忆,倾听改革大潮雄浑激荡的三十年回响,触摸西大门在喧嚣和寂静中转换的沧桑流年。

  从“烂池子”到“新沟村”

  1月12日,天全县两路乡新沟村。

  318国道从村中横穿而过,峡谷中的新沟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新沟是两路乡最西面的一个村子,也是乡政府驻地。各式砖瓦结构的农舍就散落在峡谷中。

  村里建起了不少农家乐、餐馆、旅馆。路上车来车往,不时有骑着自行车的驴友结队路过,还有背包客的背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现在,对于这样的场景,正在享受温暖冬阳的农家乐老板黄正云已是习以为常。

  在解放前,新沟却是个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偏僻之所。

  “原本这里是没有人定居。后来进藏公路修通后,来此定居的人便多了起来。”在乡上当过文书的罗明华对两路乡的历史情况了如指掌。

  “新沟是解放后的名字,解放前新沟村所在的这一区域俗称为‘烂池子’。”

  据罗明华考证,解放前“烂池子”只有山洪忠、骆国华、黄忠愈、黄安造等几户人。他们住的是茅草房,主食玉米,但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连玉米都不够吃。当时在村中间还有一大片沼泽,每逢下雨,新沟村子里到处都是淤泥,烂池子由此得名。

  这片空地后来被前来二郎山修隧道的解放军填平,成为了当时的兵站。

  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为了填平这接近四亩地的沼泽,花了不少功夫。解放军将三四米高的大树深深插入沼泽直至没顶。为了填平沼泽地,当年后山的的树木基本被砍伐一空。

  解放军解决了兵站和困扰当地百姓的难题,与当地老百姓商量后给烂池子换了个好听的名字——新沟,意味着解放之后过上了新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新沟村渐渐的繁华了起来。

  罗明华告诉记者说,新沟村的村民瞅准了新沟地处318国道线上、要道之咽喉这一地利,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餐馆和旅社。

  逐渐地,此处的小吃也有了口碑,尤其以“新沟罐罐鸡”“砂锅豆腐”“新沟萝卜”倍受南来北往的过客所称道和留恋。

  过往两路的旅客为两路关留下了不少赞誉之词,“车到两路口,人不吃饭车不走”就是旅客对两路村美食最好的评价。

  如今的从新沟到两路村,道路两旁各式风格的小餐馆等通过统一设计制作的招牌,更是为川藏路上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道路是怎样炼成的

  两路乡两路村,冬阳暖照。

  历史上,茶马古道有两条路线,一条在云南,一条在四川。这两条路线犹如万里长江的两个源头,在西藏昌都汇合后一并蜿蜒流向境外的印度和中亚。

  两路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川藏公路和茶马古道穿村而过。

  “两路口之所以称为两路口,是因为从两路口你可以选择两条路前往康定。”在村子里,82岁老党员老背夫杨克军和77岁的骆永鑫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村子与路的那些事。

  据杨克军回忆,原来背夫的行走路线是经天全出发途经稗子地——小人烟——南坝子上十里、下十里竹岗山——前碉——长河坝——门坎山——龙盖——甘沟走30里到泸定安乐坝的老路。

  民国26年进藏公路开始修建,从那年起,从公路方向翻越二郎山前往泸定的人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毛路通车当天,天全还举行了通车典礼。通车仪式上美国生产的白式车、雪佛兰、万归三种车让当地农民大开眼界。虽然当时天全还成立了护路队,但由于路况太差,桥是木头搭的,到民国33年就没有车通行。

  1950年初,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时,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

  “真正意义上说两路村的交通得到改变是1950年的二月。”杨克军在那天还参与了欢迎解放军的仪式,当时骆永鑫也是欢迎队伍中的一员。

  那一个月,是村子里最热闹的一个月,一波一波的部队从村子经过,“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很有纪律,老百姓都喜欢他们,我当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老人说。

  在长河坝村大鹿顶(小地名)曾经短期驻扎过一个营的部队。新沟的兵站就是在此后不久动工修建的。

  “在村子南面的山上,还有当年修路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烈士墓。”罗明华唏嘘不已,“当年为了修好进藏的公路,有多少年轻的解放军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站在先人的肩上,1996年开工,2001年竣工的二郎山隧道的打通更加缩短了藏汉的距离,一条连通川藏血脉亲情的道路建设划上了一个句号,两路村的村民们也依托这条川藏生命线开始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记者王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