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四合院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凝聚着辛勤汗水与民间智慧的众多雅安民居,成就了独具魅力的雅安四合院。
现存的雅安四合院,经过历史的洗礼,孕育了淳厚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绵延成雅安的四合院文化,长盛不衰。
如今,在灾后恢复重建后,在雅安人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中,雅安的四合院以自己的“坚强”和历史底蕴,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雅安乡村旅游和古镇旅游的强大助力。
木屋“坚强”
四合院结构的魅力
7月8日,雨后的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沐浴在薄雾中,如梦如幻。
从古城村的龙马广场,走进竹林深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矗立其中。
推开木门,四合院里有一个较大的天井,院坝中的“太平缸”里,鲜花开得正艳。
四合院内,5岁的骆子浩正和奶奶一起玩耍。
芦山县龙门乡的张家大院
“这个四合院名叫张家大院。” 骆子浩的奶奶说,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坐南朝北,共有16间住房,面积700多平方米。
这座大院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被众多媒体报道称为芦山的“屋坚强”。
住在院子里的张大金还记得,2013年4月20日地震后,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片瓦外,几乎完好无损。
2013年前,住在老宅里的有7户人家,本来盖了新房的5户已经搬走,地震后又都搬了回来。
“老屋经事多,住着踏实。老老少少40多口人住在这里,很安心。”张大金回忆说,这个清朝老宅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像张家大院一样,在雅安的乡村中,还保留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它们展现着我国木屋建筑的极高成就,今天仍然完好无损地耸立在我们眼前。
我国古代的木屋建筑为何能够长久不衰,表现出耐久度呢?
“榫卯连接方法,即榫头和卯眼的连接方法,是四合院保存完好的关键。”雅安博物馆馆长李炳中说,所谓的榫卯连接就是不使用一根钉子,通过工匠用刀刻和凿出来的链接凹槽等,使得梁柱之间,木材与木材紧密地连接结合在一起。这种榫卯结构特点有着极大的好处,即当建筑物受到外力的作用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形,以此来抵抗外力对其产生的作用,而不至于散架。好比我们的木椅,当使用时间久了之后,你用手去摇动木椅,会发现它会有一定的变形,但是无论你怎么晃动,它都不会散架。现在的木屋建筑,也是运用了榫卯结构的作用来达到良好的抗震性。
正是这个原因,古代木屋建筑才得以依旧,我们也应该发扬和传承这一技术,让它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合院,它不仅仅是在向世人表达一种古老的符号,还向世人传递出中国古建筑的辉煌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也许正是受张家大院的启发,如今的芦山县龙门乡的新村里,一座座崭新的木楼在新村里矗立。
如今,走在芦山县龙门乡的新村里,游客可以随处看到古色古香的木屋和木楼。现在,张家大院与龙门的新村一起,已然成为了芦山县一处旅游点。
张家大院背靠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屋前有一片竹林。房前一棵据考证有1200多年树龄的金丝楠古树,足足有6人合抱粗。红军长征时,老宅曾作为红四方面军30军的司令部。古树下一汪清水,据传是当年红军将领的饮马池……
作为一处重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作为雅安四合院中的民居典范,如今张家大院时时迎来旅游者和文化研究者的目光。
走出张家大院,在“龙马马场”的四周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村民依托这里的资源,已经在重建的木楼里开起了农家乐,为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们提供食宿……
功能转变
成灾后重建文化新亮点
6月23日,天全县老场乡的四合院——杨家祠堂内,热闹非凡,70余名文化工作者在此参观。
杨家祠堂,作为我市重要的一个灾后重建文化工程,在全市召开“2016年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工作现场会”之时,成为了各区县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参观的地方。
天全杨家祠堂
走进杨家祠堂,一块牌匾高悬门框上,“慎宗追远”的黑底金字,格外醒目。
曾几何时,杨家祠堂,除正中的大殿保存完好外,四周的厢房破败不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对杨家祠堂进行了大的整修。
“修旧如旧,尽量还原杨家祠堂原有的风貌!”天全县文化部门负责人杨贤斌说。
如今的杨家祠堂内,房新壁净,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既保持了民族古风,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
天全杨家祠堂中的一部分, 也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站。
在杨家祠堂内,最为显眼的是祠堂大殿中有垫柱石的八根木柱。每根柱子高约5米,最大的柱子直径有70多公分,没有一丝虫蛀的痕迹。正中的六根柱子最大,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完。
这八根柱子下的垫柱石,均为八角菱形,雕刻有各种花纹,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有戏曲故事的、有祈求福祉和祝愿长寿的,内堂对称的两个柱石上,还分别雕刻有两个狮头,雕工精美。
这些木柱和垫柱石上的精美雕刻,让杨家祠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杨贤斌介绍,杨家祠堂作为乡间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经历了上百年历史,如今仍保留着强劲的生命力,记录着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家族兴衰史。家族后人可以通过祠堂,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并且起到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
除了重修后的风貌和历史底蕴外,最让参观者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四合院的原有功能的转变。
祠堂作为传统村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如何活化保护,许多村落都在探索。
杨贤斌说,杨家祠堂是天全杨氏后人的精神守望地,因此,如何让杨家祠堂在新时代下发挥新的功用,成了他们重建中一直考虑的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他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四合院进行了维修,也给四合院赋予了新的文化功用。
在重建维修四合院之前,杨家祠堂里还保留着四个厢房、四个拱门,分别是“思过处”、“适意斋”、“养性轩”、“清心所”。
“我们重建杨家祠堂时,就想着让杨家祠堂发挥其文化作用。”杨贤斌说,我们按照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来打造,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分别打造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等。
每一处的转变,在延续了曾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赋予了四合院新的文化意义。
“ 思过处”,曾是杨氏家族对子孙进行“思想教育”的地方,据说里面原来堆放着众多的书籍,包括家规、家训。现在,里面已成为红色文化展厅,用实物和资料展示着红军长征时在老场乡的过往。
“适意斋”,曾是客厅和厨房,是会客见友的地方。现在,此处是书画室,里面还挂着众多当地书画爱好者的作品。
“养性轩”,是杨家祠堂的“管家”居住之地,大小事务全在这里决定。据说里面有20几张大桌子,每年的家族大会就在这里召开。现在,此处是阅览室所在地,里面放着诸多图书,方便当地村民查找资料。
“清心所”,是杨家祠堂的花园所在地。现在,里面用文字和图片,记载着杨家祠堂的过往。
四个地方,对应着不同的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
在杨家祠堂里,参观者都深深地感受到祠堂的厚重历史和现代文化气息。原有的家族祠堂,在灾后重建后,发挥了文化活动阵地的新作用。
“每到周末或是下雨天时,这里的群众特别多,他们有的看电影,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排练舞蹈……特别热闹。”杨家祠堂的管理员高文芳说。
杨家祠堂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通过当地文化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祠堂翻修一新,并对外开放。
如今,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杨家祠堂,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已成为全省知名的“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四合院的祠堂变成文化站,在雅安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并不少见。
在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当地的赵家祠堂(现存为三合院)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家族祠堂打造成了该村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文化活动阵地。
古镇遗存
助力当地旅游发展
7月1日,天气晴好,在雨城区上里古镇的韩家大院内,22岁的马柯手持画笔,把美景洒在纸上……
马柯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的学生,他和14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专程到上里来写生。
“上里古镇很美,我最喜欢的就是韩家大院了!”马柯说,喜欢中国古建筑的他,一到上里古镇,就被上里的民居所吸引。
在上里古镇建筑群中,最有名气的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韩家大院。
上里韩家大院。
韩家大院坐东向西,三院,每院三级,院院相通,形成九个天井院落,意为“久久长寿”。从大门进入,三台院落越来越高,意为“步步高升”。整个建筑融入了很多民间思想,如台阶石的级数,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 作为雅安一带名气很大的豪宅,韩家大院内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如太公钓鱼、杀狗惊妻、红楼梦、白蛇传等,人物刻画精细。
“韩家大院,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马柯在上里呆了几天,了解这座古宅的历史,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整整经历了100余年,耗费了整整三代匠人的心血,而100多年中,花在雕刻上的时间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如今,韩家的后代大都住在这个院子里,十几户人家占据着不同厅房。院子里,经常有外地来的游客在这里打牌下棋,喝茶聊天,也有许多摄友喜欢穿进穿出拍摄老房子和门窗上的雕饰。也有人晚上下榻在院子里,享受这个古色古香的家庭客栈。韩家大院大门外不远处,是清乾隆四十一年修建的单孔大跨度石拱桥——“二仙桥”。
韩家大院,与上里古镇的众多木质民居一起,构成了上里古镇的建筑群。
“上里古镇内石板铺街、木屋为舍、建筑群高低错落、古风宛然;大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很多建筑均为清代佳作;从现状总体风貌与居住建筑群规模而言,上里古镇是保护得相当完整的乡土聚落,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马柯的指导老师,文博学院副院长袁干劲激动地说,他第一次到上里古镇,被这里的美景所感染。
作为雅安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合院,韩家大院及周边建筑,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旅游资源,助推着上里古镇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水墨上里”之称的上里古镇,风姿绰约,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写生的学生们。
如今的上里古镇,已是省内外多个高校的写生创作基地。
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上里镇,经过灾后重建的历练,在完善原有景点的基础上,拓展新村旅游,潜力得以挖掘,优势更加凸显。
雅安现存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已然成为了雅安的一个亮点,成为了开发古镇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在汉源县九襄镇,“汉源街”里众多的四合院和老屋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九襄双节孝石牌坊相连,构成了汉源的重要文化元素,也成了旅游者们必然要前去参观的地方。
隐于雅安山间的四合院。
在荥经县,县城的姜家大院和新添古镇上的兴盛店等四合院,成为了雅安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建筑,也成为了荥经县旅游开发的重点。如今,姜家大院和兴盛店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经过修缮后,重又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了助推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还有雨城区望鱼古镇、汉源县清溪古镇……
上里古镇的旅游兴盛,为雅安众多的古镇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我们相信,历经沧桑而隐于乡间的雅安四合院,会在不久的将来,以新的姿态,以蓬勃的生机,展现在世人面前。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