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流韵姜城千年传奇

来源:
2014-06-07 10:48
浏览:
收藏 打印

人类的起源、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日常生活中,水是须臾不可缺的。

一条江河就是一部历史,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无独有偶,芦山河成为了芦山河流域文明的摇篮,身负着我们的狂妄,见证我们的沧桑。

人类文明源于河流,得益于河流,发展于河流。人类与河流的相处,创造了属于一条河流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从古蜀王国到开明王朝治下到青衣羌国,从汉嘉郡到芦山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芦山河流域,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从灾难中崛起,在重建中涅槃……

青衣羌国古蜀文明的延续

6月初,在芦山县龙门乡王家村,村民们正在田里忙着插秧。

芦山河畔,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芦山河,从源头到青衣江,流经了高原、山脉、丘陵、平原,滋养了森林、草原和各种动植物,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和河水泛滥,造成了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从事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发展为城市。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

纵观历史,数千年来巴山蜀水各铸千秋。巴国之人占山为王,蜀地子民择水而居。这条距成都西南约130公里处的一条江、一方水,养育着这里的人们。

清透的江水下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留下了怎样的不老传说?

对于“青衣羌国”的诞生,版本有很多。

一种说法是,秦代,羌族迫于秦穆公的霸道,从青、甘、陕地区向四川迁徙。其中一支“青衣羌族”至芦(山)天(全)宝(兴)一带,建国于芦山,号“青衣羌国”。

另一种说法,蜀之先祖蚕丛氏常着一身青衣巡行蜀地四方,他教民耕种,辅民桑蚕,为人们带来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把这里的河流称为“青衣江”,而周围居住的人民,就叫作“青衣羌人”。

早在万年前的农耕时代,芦山曾有古蜀王杜宇察看耕作的传说。

杜宇,据传说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带)建国的君主,善于耕作。据《华阳国志》记载,杜宇在成都平原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之前的蚕丛、柏灌与鱼凫三个君主高。因此,他积极开疆扩土,使得国土领域往四方都有扩展,向西就将领土扩展到今芦山、天全一带。

芦山河流域,正好在古蜀王国的边界上,《华阳国志》中有证:(杜宇王朝时的古蜀国)“以熊耳、灵关为后户”。

那时,灵关是古蜀国的西南边关,传说杜宇曾越过镇西山到芦山一带巡视边关,倡导农耕,并指导当地百姓搞了些示范田。

在古蜀文明长达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中,开明王朝是其所经历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作为这个王国的边陲重镇,雅安境内出土了大量古蜀时期的文物。

如今,在芦山河流域内,还有一个叫“城址头”的地方,证明着开明王与安阳王的历史传奇。

《雅安地区文物志》记载,铜头村民口中的“城址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古蜀开明王城”。

在雅安人曹宏编著的《雅安市建制沿革史》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东晋咸康年间(335一342),李寿引獠人入蜀,占据汉嘉郡,青衣羌人“退居二郎山,夹金山区”。这是关于青衣羌人最近也是最后的记载。这样的记载也正好印证了青衣羌人在宝兴境内定居的事实。

姜城遗址芦山河流域的姜维情结

因为有了芦山河,才更加完整地补充了古蜀文明,也成就了芦山的汉文明。

6月3日,阳光照耀在芦阳镇十字街口,商铺林立,行人悠闲漫步街头。

街道两旁是整齐排列的梧桐树,被修剪的梧桐树迎着阳光,已经长出了新绿。一幢幢灾后重建的新房,也在芦山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芦山县博物馆的吴伟介绍,现在的芦山旧城,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49年—1565年)在姜城的基础上拓宽的。

“姜城,也是芦山的别称。”吴伟说,“姜城遗址从文管所一直延伸到芦山中学内。”

据《芦山县志》介绍,姜城在县城南门外,即龙门、清源二水之间。遗址犹存,大致自姜城坎起到南门内外公园后坎皆是。世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土城于此,以御羌氐,故名。

《雅州府志》介绍:芦山县旧城,在龙门、清源二水之间,蜀汉姜维建,周围二里,世名姜城。

现芦山中学内的老城墙遗址尚存。

据史料记载,“姜城”是蜀将姜维的封地,又是“古青衣羌国”的中心,在宋代还建有辉煌的姜庆楼,可惜焚于一场大火。

在芦山中学“姜城遗址”处,古木苍翠,林荫下,学子们正在学习。

一直以来,在芦山人的口中,姜城是三国蜀汉时期姜维所建,但关于芦山县与姜维的渊源,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不管怎样,芦山人还是更相信,姜城为姜维所建。在芦山,与姜维有关的文物还有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姜侯祠大殿、“汉姜侯祠”牌坊等,同时,还有在历代芦山人中口耳相传的佳话。

如今,每年的油菜花节,芦山人都会用“花灯”来祭祀姜维。

千年传承“满城尽是汉文化”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全国都关注着芦山。外界对芦山河流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芦山河流域,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丝绸之路的重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芦山也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沿着河流,从飞仙关往芦山县城驶去,犹如进入醉人的文化长廊。色彩斑斓的民俗彩绘、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的房屋、汇聚众多国宝的东汉石刻馆、琳琅满目的根石雕刻作品……散发着艺术芬芳,让人目不暇接。位于县城南街的汉姜侯祠内,平襄楼、姜公庙大殿、姜城遗址、古城墙……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仿佛仍能触及三国名将姜维的豪情。瑰丽的汉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月彩楼会、独特的民风民俗……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历史价值成为芦山璀璨的文化符号,构成芦山城市建设的完美基因。

这里汉文化文物众多,樊敏阙是我省现存的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东汉时期地面文物;王晖石棺是我省现存的有明确年代记载的蜀汉地面文物;平襄楼是我省唯一保留的纪念蜀汉英雄姜维的元代地面建筑文物;“八月彩楼会”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蜀汉英雄姜维的大型民俗活动。

不得不说的是王晖石棺。1942年12月15日,郭沫若收到《成都工商导报》记者车辐(车瘦舟)寄来的王晖石棺拓片时,他如同电击般地惊叹起来,“诚哉艺术足千秋,相逢幸有车瘦舟……”并即兴题诗《王晖石棺》于拓片之上。次日,郭沫若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咏王晖石棺玄武象》,“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汉代的芦山,是汉王朝西蜀边陲重镇,是蜀郡西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民族交往的枢纽地带,青铜器、汉砖、石刻、樊敏碑、平襄楼……芦山县境内的地面、地下的文物遗存之多,有专家感叹:“在芦山土地上随便挖一锄,挖出来的都是秦砖汉瓦。”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芦山上表文物总计220处。古遗址14处。古墓葬73处。古建筑50处,石窟寺及石刻9处,近现代史迹26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处,其它52处。尤其在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飘摇,在我国汉代石兽尚存无几的情况下,芦山汉代石兽就占国内汉代石兽遗存的半数以上。2006年,雅安成功竞评“CCTV2006年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芦山的汉代文化成为雅安的一张文化牌。

芦山河流域,素来享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无论地面还是地下,芦山可谓“满城尽是汉文化”。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