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共治”的蝶变
王岗坪彝族藏族乡集中安置点
网格员(左)上门为村民服务
青山叠翠,大渡河奔涌。在雅安南部的石棉县,一场源于群众需求、成于制度创新的基层治理变革正悄然发生。以绣花功夫编织基层治理的细密网络,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通过“1+5+N”治理体系、“红黑积分榜”、急难愁盼事项服务中心和政务闪送服务等创新实践,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石棉解法”。
“1+5+N”联村共治:
“新群聊”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
8月24日晚,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挖角村村民汤丽掏出手机,给网格员白雪发消息:“村上背街小巷的路灯不亮了,影响居民出行”并拍照上传。收到消息后,白雪立即带领村干部前去查看,确定10余盏路灯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损坏,需立即修理。知晓此事后,乡政府立即想办法筹措资金、制定方案,限时解决。
走进王岗坪彝族藏族乡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川西风格的小楼整齐排列。在安置点公示栏,“网络连心卡”清晰标注了网格员姓名、电话及服务事项。“现在有任何问题,打个电话网格员就来了,不仅便民,效率还高!”汤丽连声称赞。她说,之前有居民家的水管冻坏了,网格员半小时内就联系到维修人员上门处理。
群众反映事项能够又快又好得到解决,这还得依靠“1+5+N”治理体系的建立——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引领,整合5个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以及驻乡基层站党员力量,并向企业、集体经济物业公司、社会公益组织等借力。
“集中安置点建立后,容纳了挖角村、新桥村、爱国村、幸福村、跃进村5个行政村644户村民,城乡融合程度高,因此更需要把基层治理做细,解决民生诉求,合力帮助群众完成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居住方式转变。”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统战委员王曦介绍,“1+5+N”治理体系的建立不仅理顺了管理机制,还构建起“问题上报—限时办结—群众评价”闭环,更将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心坎上。
自去年12月治理体系搭建后,通过拓宽上门走访收集、户长会集中收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现场收集等多渠道,推动党员干部对口包保,有效提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收集解决效率。截至目前,累计解决民生问题48件,办理答复平均时长从9天缩短至5天。
“红黑积分榜”:
小积分兑出乡风文明大变化
同样激活自治动能的实践,还能在新民藏族彝族乡海耳村看到。海耳村的“红黑积分榜”前,村民们围看最新公示。王金全家的红榜上贴着参与过的志愿服务记录。“我家上个季度用120分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王金全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兑换记录。
今年3月,海耳村将传统的“红黑积分榜”进行升级,并多方筹集资金丰富了积分兑换的超市物品,明确了遵纪守法、平安建设、美丽乡村、家庭美德、诚实守信、民族团结、公益慈善、示范带动等方面的积分细则。村民陈丽说:“现在家家户户比着干,村里垃圾少了,邻里矛盾也少了。”
“以前兑换物资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觉得‘红黑积分榜’公布后也无伤大雅。”海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嘎说,自从“红黑积分榜”提档升级后,全村参与公共事务的家庭显著增多,特别是在今年举办的海耳村篮球赛中,大家更是踊跃报名参与,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服务中心+政务闪送:
双轨并行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8月25日,石棉县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内,石棉县信访局副局长王万忠轻点鼠标,向记者展示急难愁盼项目的进度。“这类民生项目,上一季度已经派送了13个,目前已经完结9个。”王万忠介绍。
今年8月,位于新棉街道的两个急难愁盼项目通过验收,真正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烦心事”。在向阳社区响水沟羊圈处,新砌的堡坎成了群众的安全墙,惠及当地群众38户164人;在广元堡社区,新搭建起的20余栋房屋雨棚,不仅防止雨水渗漏,还起到了隔热作用。
据了解,近3年来,服务中心已收集包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水利、饮水灌溉、道路交通等民生工程项目和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政策落实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信息1000余条,经会商研判,梳理汇总出待办事项300余件。目前已投入财政资金2900余万元,办理事项163件,惠及全县12个乡镇(街道)群众11万余人次,群众满意率100%。
“叮!”丰乐乡闪送员王敏的手机弹出新工单:丰乐乡田湾村一位残疾老人需申请困难补贴。她立即套上印有“石棉政务闪送”的蓝马甲,载着文件袋前往。“以前办证要跑县城,现在‘闪送员’上门,太方便了。”老人握着王敏的手说。
作为全市首个政务闪送试点,石棉县积极探索“12345热线+高效办成一件事”协同机制。通过建立积分激励机制调动多元服务力量,为独居老人、残疾人、孕产妇等7类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帮办代办服务,实现“线上抢单、精准响应、高效办结”。
服务范围包括“就医费用报销、退役军人服务、残疾人服务”3个群众呼声高、受益面广、上门服务需求迫切的国家重点“一件事”,确保服务直击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共提供“一件事闪送”服务19次,为群众减少跑腿500余公里,平均减少经济成本近百元,平均节约时间成本1.5天,按时上门服务率100%,群众好评率100%。
通过这些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石棉县构建起以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石棉县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通过机制创新将群众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