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意见建议 龙门阵里听民声 石榴结籽一家亲

来源:
2025-10-14 09:25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杜亮 羊孝美 本报记者 张婧

10月10日,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政府,石棉县人大代表、江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健康早早赶到现场,准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尽管雅安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但这样“面对面”参与国家立法,对王健康来说还是头一回。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连日来,雅安组织多场意见征集座谈,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干部群众、民族同胞畅所欲言,让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汇入国家立法进程。

乡音传递真民意

9月初,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审议。《草案》采用了“序言+7章”的体例,共62条,包括总则、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繁荣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这部法规的制定,不仅关乎民族平等团结,更关系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大家放开讲,多‘摆龙门阵’。”会议一开始,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陶炳忠便热情鼓励,立刻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蟹螺藏族乡是全国最大的尔苏、木雅藏族聚居地,当地依托独特的木雅尔苏藏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环山鸡节”“晒佛节”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但当地也面临着文化传承的现实挑战。

“第十五条说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这一点我特别赞同。”石棉县蟹螺藏族乡人大代表、副乡长王月霞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会说本民族语言了,立法保护非常及时。

王健康也分享了乡上的“路吉达克”调解团队经验——整合民族调解、人民调解、专业调解与品牌调解力量,形成小纠纷“随手调”、大矛盾“联合调”的工作机制。“《草案》提出要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我们非常支持,也希望能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民族调解的地位。”他补充道。

石棉县司法局政治部主任陈霞随即提出具体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增加规范民族调解的内容?”

润泽立法“源头水”

汉源县、荥经县、宝兴县、四川农业大学,也通过召开关于《草案》的意见征求座谈会,让基层声音汇入国家立法的江河。

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座谈会直接开到了藏族村民身边。围绕《草案》条款,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聊的是法条,说的却是身边事、心里话。

宝兴县人大代表田彭雪带来了她的实践与思考。她建议,将非遗展示、民族歌舞等活动常态化,让汉族群众能更直观、更方便地参与和体验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

咎落村村民拉姆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希望在草案中增加对民族服饰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以此促进藏族和汉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上有更深度的互动。

在四川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也积极建言。“这几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家乡的经济、交通、教育都有了巨大变化。现在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该校学生益西卓嘎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感受。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重要形式。作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法征询网络,让立法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雅安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29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累计上报意见建议744条,其中75条被采纳。

“建议的征求过程也是普法的过程,我们将把这些冒着热气、带着温度的基层心声,原汁原味地反映上去,让最有烟火气的民情民意,直通国家立法机关。”陶炳忠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