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历史牵动似水乡愁——走进雨城区上里古镇

来源:
2016-08-21 09:23
浏览:
收藏 打印

  手摇蒲扇坐在屋檐下聊着家长里短,眼前是一幕小桥流水的画面,耳边是鸡犬相吠的乐曲,幽静朴实又不乏朴素温馨——这是你向往的古镇生活吗?但当你真正走进这样一个古镇,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不只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更多的是深厚的历史和道不尽的文化底蕴……

  有着千年历史的雨城区上里古镇,正是这样一个安静的小镇。

上里古镇  韩毅/摄

  千年古镇轻吟悠悠岁月

  盛夏,走进上里古镇,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古镇古韵依旧。端详古镇,触摸古镇,聆听古镇,感受古镇,真的能捕捉到岁月的沧桑。古老的传说、昔日的辉煌,犹如一幕幕画卷,令人恍若穿越了时光隧道。

  走进古镇,只见潺潺溪水绕镇而行,古街巷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品店、传统老字号商铺林立,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建筑,令人恍若穿越于古今之间。 游历于此,可以感受到深宅大院的庄严、深长古巷的幽深,以及当年这片土地的繁盛和风情。

  上里古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也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1982年,上里古镇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站。

  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风貌为主。古镇的街道呈“ 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因古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样的格局有“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

  在古镇土生土长的韩德仲,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记忆里的古镇是精美的门窗板壁雕花,是清幽的石板街道,是融明清建筑格局的巷坊和一排排店铺、一条条幽巷。我们土生土长在古镇,从来就没有走远过,也没有打算离开这里。”说到古屋,韩德仲有说不完的童年记忆。

  他带着记者参观自家老屋。“小时候,住在韩家大院的四合院里,紧临青山。每到过年过节时,古镇的戏院就会上演高昂悠扬的川戏、黑白无声电影和远方寨子里来的舞龙班的舞龙表演。孩子们用压岁钱买糖饼子、芝麻壳,家家户户都有醪糟汤圆,还有香脆的油炸豆腐和油茶麻花。童年的生活快乐而简单。儿时的记忆都一一被定格在了古镇的大街小巷,留在古镇的记忆里。”韩德仲如是说。

  行走古镇,狭长的青石板记录着上里的变化,斑驳的石拱桥映照着上里的变迁,昔日的红色文化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古朴清素的街巷民居和书香袭人的悠悠文脉,让古镇具有优雅而淳朴的文化气质。

  漫步古镇,这里店铺中的老腊肉、山药、竹笋、猕猴桃等土特产可谓琳琅满目。

  来自绵阳的游客杜鑫不停地拿着相机记录着古镇内的景色。她感慨地说:“我觉得上里古镇非常古朴,完全体现了人文原始风貌,是座特别有韵味的古镇,尤其是水文和建筑,体现了群众的智慧,走在长满青苔的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有种逃离都市,享受片刻宁静的惬意感。”

  如果说各类建筑遗迹是一种文明的体格,那古镇的民俗文化便是这种文明的灵魂。逢年过节,镇上居民请戏班在古镇戏楼唱戏,其中蕴涵着“万人共乐”的思想。此时,古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如今,每年冬天年猪节旅游主题活动的开幕,让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家过新年、杀年猪、看大戏的喜庆和热闹。

  红色文化焕发古镇生机

  那些遗留在青瓦民居、青石板街道以及古镇老人摆的“龙门阵”中的记忆,常常令来访者在心中激起涟漪。红色文化注定成为上里古镇厚重文化历史中的一抹亮色。

  今年78岁的赵大爷满头银发,身板十分硬朗。老人谈到古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里既让人感受到曾经的沧桑和红军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的时尚气息。

  正如老人所言,古镇上,最令村民引以为豪的是当地的“红军文化”。

  上里古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方之一。红色资源是上里人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宝贵的财富。

  这里用石头镌刻和毛笔书写在墙壁上的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尤其是写在“红军石刻标语长廊”上的标语最为醒目。“自救救国”、“抗日救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抗日反蒋”、“红军是反蒋抗日的主力军”……这些震撼人心的抗日救国标语,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11月—1936年2月在上里深入发动、宣传、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救国,在石桥、石碑、石坊、石壁、石柱上面书刻的口号,内容以抗日反蒋,动员群众打倒土豪劣绅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这些脍炙人口的标语曾唤起了多少人对和平的无限遐想,传播了多少渗透着红军与上里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

  红军离开后,为保护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上里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石刻标语覆盖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又将覆盖物去掉,才使得这批革命文物恢复原貌。1985年7月1日,上里镇境内的红军标语石刻遗迹被列为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些红色文化遗产大部分被收集、安放在河的两岸,供游人瞻仰。当年红军在雨城区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在这里打土豪,为穷人分田地,受到国民党调集的刘湘、薛岳等部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说起上里的红军文化,就得提提老红军后代彭康的“红军饭店”。

  彭康的父亲彭庭先,16岁就参加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时,参与了百丈关战役、 大垭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身负多处枪伤,立了多次战功。

  “红军后代要继承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用智慧致富。”于是,彭康与妻子在上里古镇开设了一家红军饭店。取名“红军饭店”,是为了让红军的旗帜继续飘在人们心中,让红军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上里的自然天成,造就了上里人淳朴、厚道、勇敢、坚强、奋发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军文化留下的红色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也激励着上里人不断前进,让秀美如画的古镇焕发新活力。

  古镇人淳朴厚道,继承沿袭了当年红军的优良传统,有的家里还挂着毛主席画像,家具虽然陈旧,却打扫得非常干净。他们热情好客,主动向游人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听来生动感人,让人意犹未尽。

  上里古镇以历史为背景,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成为迄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纯粹的民俗风情,使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一探古镇的究竟。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