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脉 书写育人华章——家门口的好学校之名山中学

来源:
2015-05-18 09:56
浏览:
收藏 打印

名山中学教学楼(效果图)

教师听评课

课堂上小组学习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

  好一个名山中学,大雅至圣、斯山惟名,史接千载、人杰地灵!

  名山中学,坐落于名山区月华山上,这里曾是唐代的学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山文庙矗立其间。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优美的育人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无不展示着名山中学的魅力……

  近年来,名山中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吸引了市内外大部分优秀学子。

  在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的洗礼后,如今的名山中学迎来崭新面貌。

  “选择名山中学,奠基美好未来。”5月,带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多家长慕名来到名山中学,关注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8月新校舍新模样

  月华山上,名山中学校园内,一幢幢新修的校舍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忙着为新楼做外墙装饰。

  “我的孩子要在名山中学读初一了,不知道能不能在新教学楼里上课?”5月初,名山中学校园内,迎来蒲江、石棉、宝兴、芦山、雨城等市内外的家长。当他们看到重建工地时,不禁发出了疑问。

  “学校的灾后重建工程8月就能全面竣工,9月初学生就能在新教学楼内上课。”名山中学总务处主任邓开强介绍,早在今年3月,名山中学的教学楼和综合楼主体就已完工,现已进入装饰阶段。

  按照工期安排,名山中学灾后重建第一标段项目将于今年8月全部完工,秋季开学全部投入使用。

  “重建后的学校气势恢宏,古朴典雅,设施齐全,功能齐备,整体风格仿古建筑,与文庙一致,文庙左右的建筑物不高于大成殿,房屋滴水与大成殿一致……以文庙为中心,校中有庙,融为一体,像一艘巨轮,船头是千年的文庙,船尾是年轻的新校区,体现现代学校是文庙的延伸,使文庙更有生命力和活力。”站在学校灾后重建的效果图前,名山中学相关负责人向家长们介绍。

  据该校信息组老师介绍,学校的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都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多媒体、网络、智能广播、校园电视、平安监控等系统通达每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办公和管理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走进课堂观教改新气象

  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选择一个学校,首先看中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来自蒲江的一位家长决定走进课堂,感受名山中学的课堂学习氛围。

  分小组讨论,组内成员角色扮演,分小组情景演绎……

  4月28日,在名山中学高一的语文课上,全班学生在李长炳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6人围坐在一起,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根据李老师给出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展示讨论结果,然后老师又组织同学们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踊跃发言,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学校实行课改后,学生就是课堂上的主体。”课后,老师向参观的家长介绍说,“这得益于学校‘五环践学’课改项目的实施。”

  “五环践学”,包括课前预习先学先行、课堂检测问题反馈、小组合作精讲点拨、当堂训练巩固成果、课后拓展提升能力等五个环节。

  “课前预习是关键!”名山中学副校长李运刚介绍,实行“五环践学”后,很多同学都能自主学习,很多同学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

  “课改前,我很害怕上化学课,但进行小组讨论后,我每次上课前都要预习,自己找知识点,觉得化学课越来越有趣了……”高一的学生曹毅凌说,现在他不仅觉得化学课有趣,其他科目都觉得很有趣。

  相较于课改前,曹毅凌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和曹毅凌一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他们在课改后找到学习的方法,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

  副校长张军奎告诉记者,近年来,名山中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了“成功人生教育”和“五环践学”课堂新模式,尽力助推广大学子圆梦成长。

  学校还开设了课外选修课程、外语特色课程、学科活动课程、个体才能课程、成功人生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等特色项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优势发展、特色发展、多元发展。

  “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我对自己的学业越来越有信心了!”曹毅凌说。

  拓展梦想众思维常激荡

  “咦,教室里怎么还有这么多老师在记笔记?”记者在物理教师郑本铁的课堂上旁听时,发现教室里还有很多老师在一起听课。

  “这是我们的老师们在进行相互学习。”课后,郑本铁告诉记者,课程改革让学生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也给学校的老师们增加了压力。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我们每个学科组每周都要定时开展一次大教研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周至少要听2节课。”教导主任侯之荣介绍说,课后,教研组的老师将一起合作研讨,共同研究,优化教学方案。

  每周上新课前,郑本铁同备课组的老师都会相聚一起,共同备课,一起商量“导学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思路更清晰、更具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们方法灵活,策略得当,语境真实,情境真切,任务明确,师生互动,突出能力,有趣学习,学生有智获取。

  与物理教研组一样,学校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备课组。每天,不管是课堂上还是教师办公室内,教师们都会不时进行着教研活动。

  据了解,名山中学现有教职员工170名,其中四川省优秀校长、雅安知名校长1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3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0多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8人。教师队伍素质优良,修身敬业,为师为范,爱生如子。

  “实行教学课改以来,课堂有了很大改变,老师的理念也在发生改变,我们和学生们都在课堂上收获着快乐……”地理组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魏乃琼说。

  菁菁校园致青春梦飞扬

  名山中学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教室里,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今天你们要叫我李老师,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4月28日下午,高一·4班学生李燕玲走上讲台,开始了她本周的“角色互换”。

  16岁的李燕玲此次的“角色”是该班的班主任,她要全方位地管理该班的学生。

  班级管理、班务工作……

  两天后,李燕玲有了自己深切的感受:“原来当班主任这么辛苦,要管理好那么多事情。”

  在名山中学内,像李燕玲一样进行“角色互换”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要么当“寝室管理员”,要么当“语文老师”……

  “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社会实践课程。”名山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龚杨敏说,每个学生在社会实践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社会情景中直接参与并经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而除了“角色互换”外,学校还设置了社会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名山中学老师认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舞台,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增强主人翁意识,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促进全校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

  “老师好!”“您好!”走进校园内,处处可以感受到名山学子的礼貌和良好校风。这样的校风,得益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名山中学实施德育工作常规化、常规教育课程化,通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亲恩浩连天》手语剧表演等形式,开展感恩父母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还为学生们制定了《名山中学校长期望学生完成的十五件事》,其中包括感恩、做事、助人、阅读、体育、艺术等十五个方面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副校长谌志刚介绍说。

  潜心治校谋思变笃志向

  “你为理想而耕耘,这里会让你得到收获的喜悦;你是勇敢的攀登者,这里会是你上进的阶梯;你志在云天,这里会成为你腾飞的起点;我校全体教职工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助你成功;热忱欢迎你就读名山中学。”

  这是名山中学一份宣传册上的校长寄语。

  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是四川省优秀校长、雅安知名校长,对教育颇有见地,治校经验丰富。

  “我们将继续以名山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儒雅教师培育文雅学生,打造高雅校园。”赵荣博说,校园内,古文庙与新学堂融为一体,现代教学与孔圣遗风相得益彰,学生们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名山中学创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九月,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建校85年来,数代名中人不懈努力,在教育这块热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近年来,学校发展突飞猛进,教育质量和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先后创建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四川省示范性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

  重建后的名山中学,将更好地发挥名山教育的“航母”和全市优质品牌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名山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基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学校办学规模将逐步达到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办学条件空前提升,精心打造的“大雅至圣、斯山惟名”的校园文化,将充分展示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育人氛围。

  “我们将继续努力,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强劲的动力,潜心教改,感恩奋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造福社会。”展望未来,赵荣博信心满怀。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