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以茶文化赋能 推动茶产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年国庆、中秋 “双节” 期间,雨城区依托深厚的茶产业底蕴,以 “文化赋能、文旅融合、产销联动”为发力方向,推动茶产业形态从单一 “生产端”向多元 “体验端”与 “消费端” 纵深延伸,为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为激活茶产业多元价值,雨城区深度挖掘茶礼、茶艺、茶诗等传统文化内涵,精心打造集生态观光、非遗体验、茶膳品鉴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场景,将绿水青山间的茶园转化为游客沉浸式感知东方美学的活态空间。同时,依托线上线下协同的产销机制,雨城区有效激发假日消费市场活力,使茶产业不仅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更跃升为驱动区域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增长极,为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与灵魂。雨城区打破传统农产品的发展局限,致力于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实现茶产业从 “产品输出” 到 “价值赋能” 的关键跨越。
在 “西康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实现有机交融。其中,“西康茶廊坝坝茶肆” 复原往昔市井风情,让游客在一碗盖碗茶中品味岁月沉淀的闲适;“藏茶非遗手作” 体验区则搭建起传统技艺传承桥梁,让古老的制茶技艺在新一代人手中焕发新生。这种 “活态” 传承模式,让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静态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记忆。南充游客李玮炜在沉浸式体验后由衷感叹:“这是一次与活态文化的深度对话。”
云台山国家农业公园则以跨界融合思维展现茶文化的时代活力。热气球与万亩茶田构成 “天地对话” 的视觉奇观、“茶味月饼” 对传统节令食品进行创新诠释、“悬崖帐篷” 与自然景观实现巧妙结合,三者共同构建起集视觉享受、味觉体验、互动参与于一体的现代文旅消费场景。此举不仅精准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更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雨城区茶产业正凭借前瞻布局与品牌引领,精准对接市场供需变化,完成从 “产什么卖什么” 到 “需什么精产什么” 的深刻转变。节日前夕,区内茶企依托 “雅安藏茶” 区域公用品牌,推出系列定制茶礼,将茶文化意象与消费者需求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内涵。在 “熊猫绿岛 双节消费季” 活动中,“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 的融合模式展现出强大市场动能:直播间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拓宽市场边界;线下实体店则强化品牌信任度与消费体验深度。值得关注的是,“炽小茶” 藏茶纯茶饮料的成功推出,标志着雨城区传统茶业在适配年轻消费习惯、开辟新式茶饮赛道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在细分市场精准落地的典型范例。
一流的服务是打造一流消费环境的核心支撑。雨城区将优化服务体系视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战略性工程,致力于将每一次消费互动升级为有温度的情感连接。
真正彰显城市温度与服务智慧的,是遍布全区的26个 “茶消费服务站”。这些服务站突破传统咨询功能的局限,化身城市 “暖心会客厅”,通过提供免费茶品品鉴、茶文化知识普及、消费纠纷快速维权等服务,在 “双节” 期间累计为2.4万人次营造 “放心、安心、舒心” 的消费体验。正如一位游客反馈所言:“专业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品牌叙事。” 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效增强游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雨城区茶产业赢得良好口碑与稳定客群。
记者手记:
双节期间的雨城区,茶香氤氲间的消费热潮已超越单纯的节庆营销范畴,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份实践答卷,藏于老街活化与云端茶香的融合之中——突破茶叶 “农产品” 的传统局限,融入文旅元素与创意理念,为 “产业兴旺” 驱动乡村振兴拓展新路径;显于千年藏茶与年轻茶饮的对话之中 —— 以 “活态” 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让传统品牌赢得青年群体认同,深刻诠释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融于2.4万人次的暖心服务之中 —— 茶消费服务站将商业交易升华为情感联结,实现经济发展 “高质量” 与群众生活 “高品质” 的有机统一。当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服务体系形成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传统茶产业便能在时代发展中持续 “泡出” 历久弥新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