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下明珠城 脱胎换骨正当时——写在天全县重大民生工程重建征地拆迁工作推进之际(上)

来源:
2014-10-08 10:08
浏览:
收藏 打印

清除建筑垃圾


拆迁改造中的老城区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幽深峡谷之间,一条经天全翻越二郎山的神秘通道与雪域康巴紧紧相连。经久不息的茶马贸易不仅形成了天全与藏区的经济走廊,也成为一条政治走廊、宗教走廊和文化走廊,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二郎山下的明珠之城——天全冉冉升起。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2013年4月20日清晨,一股来自地底深处的力量将山体拉塌道路扯断,明珠县城满目疮痍。“中国川藏游,出发在天全!”去年7月20日一声呐喊传遍千山万水,在二郎山下汇成一股“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强大力量,“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天全县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定位和发展机遇面前,明珠县城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迈步前行。

  “水韵天全”锁定发展思路

  立足成都经济圈,突出川西枢纽、生态资源和水电能源三大优势,主动承担区域职能,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努力实现产业转型,探索自然、经济和社会相协调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设集山水生态、多元文化为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城市。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道318线改造、国道351线、雅康高速、成康铁路“四大工程”建设让天全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天全既承担着“川西枢纽”的区域职能,又承载着“对藏服务基地”历史重任。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着力构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将天全建设为四川对藏服务的重要物流基地和服务周边区域的大宗商品配送物流中心。

  但是,天全这座明珠县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见证了茶马互市的繁荣之后,逐渐成为了一座边缘化的县城。昔日繁华的新民街、解放街、大黄铜、小黄铜,商贾云集的禁门关,历史悠久的吉祥寺……这些让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名街和遗址,都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芒。“震前,天全的城镇化水平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在年初天全招商引资会上,天全县对县城城镇化水平毫不掩饰。

  灾后恢复重建,天全县城该如何定位发展?在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天全是继续被边缘化,还是重振明珠之城的辉煌?

  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的天全,整个城市被青衣江环抱,四条小溪穿城而过,水系十分发达,分布恰到好处。这些昔日不被人所重视的地区优势,在“生态发展”的重建视域下,打通了天全重建的总体思路。

  生态作为天全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将天全打造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康藏旅游出发地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推进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天全按照“农旅一体”、“城旅一体”、“产城一体”、“产村一体”的思路,将生态农业龙头引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水城打造和美丽新村建设有机结合,使四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努力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融合发展之路。

  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之后,天全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科学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目标,锁定了“中国川藏游,出发在天全!”的地区发展定位,打造“水韵天全”,聚力“生态水城”建设。

  “二郎山下山水明珠城市”是天全县城规划的总体定位,将天全打造成“宜居风情水城”,主要突出其核心元素——水。依托雅康高速和成康铁路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布局,所划分的居民区、商业区、办公区、旅游服务区、宗教文化区、体育文化区等城市功能均要凸显“山水城市”特色。

  五大片区着手旧城改造

  突围

  “水韵天全”到底该如何建?旧城改造怎样实施?改造政策如何制定?

  面对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天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既喜又忧。多年来,旧城改造既是天全县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新的产物,天全既没有旧城改造的经验,也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

  黄铜西城片区作为天全老城区,见证了天全的发展,但随着县城重心发展东移,老城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除沿江路和解放街外,其余街道宽度均不足9米,新民街等街道只有3米。狭小的空间内居住着1624户7177人,居天全县城五大片区之首。“在成都的城北片区中,金牛区辖区占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与之相比黄铜西城片区人口密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黄铜西城片区灾后重建指挥部负责人说。

  地震后,天全县先后派出多路人马到成都取经和深入基层摸底制定拆迁重建政策。“仅西城东城片区,我们就派出了70余名干部,通过近半年摸底制定出了一整套接地气的拆迁政策。”天全县政协副主席王利红说。

  “在城市改造的设计上应该有一个通则,就是要对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外观设计、文化元素设计等有一个统一规划,既保持本地的历史元素,又不失紧凑的现代氛围。”通过成都城北改造经验的学习,使天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旧城改造统一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水韵天全”打造的信心和决心。

  在“水韵天全”的设计规划中,天全县聘请了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去年7月9日,“一湖两岸、三山四溪”,作为天全县灾后重建的开篇之作,与“水韵天全”一脉相承的龙湾湖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天全县城依山傍水,60万平方米的龙湾湖面,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景观打造好了,市民不仅多了休闲娱乐去处,还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市民高怀兵说。

  滨河公园占地总面积50.47亩,其中规划面积35亩,新增水域面积15.47亩,整个公园将以原生态植物为背景,融入天全本土文化,打造成自然生态公园。

  今年3月,黄铜西城、东城西城、水坝新区等5大片区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借鉴成都城北改造经验,天全县针对5大片区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拆迁政策。在“水城”打造中,接近200亩的湖面将商业、居住、办公等区域进行合理分割,300亩的水域面积环绕在城市之中,使城市改造建设增添了商业元素,既遵循了城市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原则,又实现了城市改造的统一和市场活力。

  撬动社会资金参与重建

  出路

  在新民街的40多平方米的老屋里,李天策老人一住就是34年,多年来靠经营一家小卖部维持生计,除去日常开销后几乎没有节余。建新房,李天策想了不知多少年,但一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却因为地理环境制约。“占地面积很小,整个一条街都是共壁、共墙,房屋纵横交错,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无法解决好边界问题。”李天策说。

  如何让解决群众重建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重建资金完成旧城改造的艰巨任务?在重建中,天全县充分用好用活重建政策和资金,最大限度地撬动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努力破除制约重建和发展的资金瓶颈,激活了重建政策的“裂变反应”,放大了重建资金的“乘数效应”,赶走阻挡发展的“拦路虎”。

  通过嫁接叠加政策,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和带动了民间资本投入恢复重建。在黄铜西城片区,将国家补助、棚户区改造、过渡安置和贷款贴息等政策相叠加,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撬动了民间资金2亿元投入老城改造。

  “旧城改造工作启动前,我们就对片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了摸底,在拆迁过渡安置上首先保证这些困难群众有房住。”拆迁工作组干部唐康红说,天全县拿出一些房源确保困难拆迁群众的过渡安置,“考虑到困难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部分房源按照每月每平方米3.6元收取房屋租金。”

  旧城改造启动之后,李天策率先拆除了房子,以实际行动支持旧城改造工作。

  在旧城改造中,天全县坚持班子成员带头,带动全县干部群众抓落实、提效能,营造从上至下、从干部到群众、从国家机关到社会团体团结一心、共促重建的良好氛围。以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班子的战斗力。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中的五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转变作风、教育干部、凝聚民心的明显成效。带动全县干部群众在县委班子的领导下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在用实际行动支持拆迁、加快改造、助推天全发展。

  在旧城改造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委、妇联、工会、老干部局、关工委等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感恩重建、改造拆迁”为主线的系列活动,通过宣传展示天全产业发展的好处,让群众明白了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调动起全社会共同加快恢复重建的信心决心。“党员发放‘红色感谢信’,向未签协议的党员发放‘绿色提醒书’,让积极配合拆迁的老百姓‘现身说法’,让多数人去做少数人的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支持拆迁改造工作,真正做到‘全民总动员’。”天全县委书记赵昌林说,大力营造了感恩奋进、思源进取的社会氛围。

  在房屋拆除之前,拆迁群众张福生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们家享受灾后重建补助、过渡安置补助和‘以奖代补’等重建政策,为重建新房提供了资金保障。”张福生说。

  在旧城改造中,天全县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规划设计了一张美好发展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保证了重建政策在阳光下运行。“17个通道将老城区连接起来,最宽10米、最窄5米,形成网状分布。”在县城解放街街口,一张黄铜西城片区旧城改造规划图吸引了群众的目光。

  坚信,在天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天全这座明珠之城将更加光彩夺目。

  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