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旁的古建遗存——名山金刚寺
一座四合院,伫立在乡村的田园里,历经500余年风霜雨雪。
一位老人,在四合院里居住了12年,成为当地古建遗存最忠实的守护者。
这座四合院古建筑,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的金刚寺。
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文物抢救保护后,金刚寺重现了古朴雅致的风采。
金刚寺,有着怎样的历史过往?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7月29日,记者跟随车岭镇金刚村党支部书记蒋图华等人一起,前往金刚村,去探寻金刚寺的前世今生。
金刚寺内的香炉
村里神秘的古刹
7月29日,从名山城区出发,沿着通乡公路前行,一到车岭镇镜内,就远远地看到一座“形似草帽”的大山矗立在车岭镇的田园间。
炎炎夏日,延镇河畔的茶园里,村民们正顶着烈日采摘茶叶。
到达车岭镇后,从街上出发,沿着车岭到新店的公路前行,向着那座“形似草帽”的大山前行。
越接近大山,越发现这座大山的神奇之处:“远看像草帽,近看像条龙!”
“这座山叫石城山,它的山尖正对的地方就是金刚寺。”蒋图华说。
经过灾后重建的金刚新村后,再沿公路前行300米左右,就会看到一座四合大院静静伫立在一个小土坡上, 两棵碗口粗的桉树站立于通往四合院道路两边。四周的玉米地里,一根根挺直腰杆的玉米秆如一个个忠诚的战士,守护着这个四合大院。
远看金刚寺,灰黑色的瓦房,让四合院显得庄严,也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打开“铁将军”,推开厚重的大门,踏着石板走进金刚寺内。
金刚寺内的花台内,种着一些花草。站在金刚寺的正殿门口往前看,石城山的山尖就在眼前。
蒋图华说,石城山又名寨子山、凝仙岛,据说在石城山上是观赏月亮的最好去处。
实际上,在石城山上观月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清光绪版《名山县志》记载,“石城夜月”为“名山八景”之一。
“你看,对面的石城山就像一条龙,又像是一头狮子卧在此处。” 在蒋图华的记忆里,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狮子经常下山扰民,导致这里的村民无法安居乐业,于是当地村民祈求天神派来八大金刚进行镇压。后人为纪念八大金刚的功劳而修建金刚寺。
传说虽然显得有些玄乎,却为金刚寺增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在金刚寺的正殿内,里面传来木鱼敲击声,不时还伴着几句大家听不懂的经文。
一位60多岁的婆婆坐在屋檐下的板凳上虔诚地祈福。这位婆婆名叫郑成蓉,她在这里已经住了12年。
“这里是金刚寺大殿。”郑成蓉说出了金刚寺的由来,“大殿内,原有八大金刚。寺名也正是取自金刚之名。”
气势恢宏的遗迹
金刚寺,由四座瓦房构成,除正中大殿外,其余的三座瓦房呈品字形摆列。
四座瓦房围绕着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坝子。坝子全由石板铺成,有一半的石板上已经布满了青苔,散落的砖块,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有的历史。
坝子正中放着一个香炉,香炉上精美的雕刻花纹,显示着这个建筑年代的久远。
金刚寺内,最让人感叹的是它的木柱。金刚寺大殿由七八根金丝楠木柱支撑,每根木柱直径有近1米。
房梁上还刻有“明正统年间维修……”等字样。
“明朝的正统年间是指1436年到1449年,那么这个寺庙应该有500多年的历史。”蒋图华说。
据《名山县志》记载,金刚寺为唐朝初建,后在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名叫海月的僧人重修,“殿宇宏阔,气势恢宏”。
在历史上,石城山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位于石城山下的金刚寺,并不显眼,也并不突出,更是与世无争。
“可以想象,在当年战乱年代,金刚寺能在战火中幸存下来,与它的不显眼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金刚寺现在仅存大殿,但对于文物保护者来说,这也是莫大的欣慰。
2012年7月,金刚寺与该镇的水月寺、吴之英故居等古建筑,进入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行列,更是让当地人对金刚寺有了新的认识。
2013年4月,“4·20”芦山强烈地震袭来,木质结构的房屋经受了地震考验。
“瓦震落了,一些厢房不同程度受损,外围的一些砖墙也部分损毁!”地震当天,郑万蓉就在金刚寺,所幸的是,金刚寺大殿总体保存完好;在地震中,郑万蓉也有惊无险。
震后,在全市的文物受灾情况调查中,金刚寺的现状引起了文物保护专家的关注。
金刚寺,也成了名山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随即,名山金刚寺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启动。
“我们对金刚寺大殿局部进行修缮,屋面做防水层,对木桩进行白蚁防治,做好周围排水……”名山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郑德勇参与整个维修过程,他说经过几个月的奋战,金刚寺大殿维修一新,重现了曾有风采。
如今,在名山区文管所的新旧照片对比上可以看到,原来破败的金刚寺大殿地面,已然换上崭新石板,整个大殿的木质建筑也涂上了黑色的保护层,显得更加庄重。
“金刚寺大殿,是省级文物,也是我们车岭镇的古建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金刚寺大殿维修工程完成后,名山区文管所和当地政府商量请专人看护金刚寺,郑万蓉正是最佳人选。
郑万蓉说,她在金刚寺生活了十多年,对金刚寺已经产生了感情。
如今,郑万蓉住在金刚寺大殿后面一座小殿,守护着金刚寺,也向前来观赏金刚寺的游客们讲述着金刚寺的传说。
精妙斗拱的魅力
金刚寺,作为明代建筑,有着它的独特之处。
“金刚寺,最让人称赞的地方,就是它以斗拱结构为主的木质结构。”郑德勇说,这种结构也是金刚寺大殿能够历经500余年风霜雨雪而屹立不倒的原因。
走进大殿内,可以看到墙上有着精美的壁画。在大殿的屋檐下,在梁架之间,可以看到一些“如鱼似龙”的木条。
“那叫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饰物。”郑德勇说,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此物喷浪降雨,可以防火,一般用于木质建筑中以避火灾。
除了鸱吻,在金刚寺大殿四周走上一圈,观赏者都会被房檐下的“斗拱”所吸引。
金刚寺大殿,前殿为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后殿为单檐悬山式抬梁房架。前檐、山墙施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斗拱八朵。这种斗拱采用交错法,栌斗对角密排,斗上交叉十字拱横列左右,自然连接。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主要的环节,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承托木梁,在外支撑屋檐。 一攒斗拱由几层横向伸出的臂——“拱”,还有梯形的垫木——“斗”构成,故名“斗拱”。它的作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到柱上,是较大的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随着斗拱的发展,逐渐削弱了结构的功能而增加了装饰的分量,但它独特的魅力却始终如一。
“斗拱是时代的符号,可以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标志物。”早在2012年前,让名山区文管所邓黎民决定申报金刚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也正是金刚寺的“斗拱”。
当金刚寺在石城山下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将他们精益求精的性格也融入了刀尖、木榫之中。
金刚寺大殿,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点点滴滴透露出先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探索。
这种斗拱建造格调,现在极为罕见。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下,这座明代斗拱建筑保存完好。金刚寺的门外,有一块小石碑,上书“名山县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时间为“一九八九年”。
金刚寺大殿看上去饱经风霜,但外形却一如既往地精致漂亮,雕刻之功无与伦比,浑然天成,处处展现出精妙的建筑技艺。
如今,金刚寺大殿的精美斗拱,已然成为乡村里的最具观赏性的古建艺术。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着古建筑里的凝固乐章,并从一梁一柱中,感受到这个古建筑所展现出来的地域风格和文明发展状况。
发展旅游的资源
在金刚寺内,金刚寺大殿和金刚寺右侧的厢房已经维修一新,而左边和正对金刚寺大殿的瓦房,却显得有些落寞和破败。
“现在的金刚寺,仅有金刚寺大殿和右侧房屋为明代遗存,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郑德勇说,而另外两处瓦房,因为曾作它用,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立于院坝内,可以看到大殿左侧和正中的瓦房为三间,由红砖砌成。红砖柱子上抹着白色的石灰,上面还有着“爱心献社会”“忠心献祖国”等标语,每个房间内,还有黑板。
显然,这里曾作为学校使用过。
“这些标语,在我上小学时就有了。”这样的标语,对于1962年出生的韩存福来说,太亲切了。
韩存福,是名山区车岭镇中心小学的教师。金刚寺,有着他童年和青年时的记忆。
在韩存福记忆里,在上世纪70年代,金刚寺曾办过初中。
1968年,韩存福6岁。他和姐姐一起到金刚村小学上学。
在金刚寺,韩存福度过了最难忘的童年和少年。
1978年,韩存福17岁。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金刚村当教师。
这次,他从学生变成教师,并对这里开始了重新认知。
在韩存福的记忆里,金刚寺现存的所有房屋,包括金刚寺大殿,都成了他们的教室。
“金刚寺大殿保存一直都很好,我们为了保护金刚寺的遗存,就将大殿当作了办公室。”韩存福回忆说,那时,金刚村有400多户人,当时的小孩特别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都有20多人。
“现在村里很多40岁以下的人,大多都是韩老师的学生。” 蒋图华也是韩存福的学生。
金刚寺,在韩存福和蒋图华的心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
小学、初中、上班、结婚、生子,40多年间,金刚寺伴着韩存福从青年渐渐步入老年……
金刚寺,曾经还是村民致富的摇篮。
几年前,韩存福和村民都种桑养蚕,金刚寺四周还种上了万亩桑树。金刚寺也一度成为蚕桑协会所在地,承担着这里蚕桑的收购和管理工作。
如今, 在大殿右内里的房屋内,还能看到“车岭镇金刚村蚕桑协会”的牌子。
一晃50多年过去了,金刚寺从热闹与辉煌中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50多年,对于拥有500多岁的金刚寺大殿来说,也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在金刚寺内,还有多少传奇和神秘,还不为人所知。
“金刚寺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还是我们村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蒋图华说,公路边上的金刚新村里,一些重建户已经办起了茶家乐。当地村民常常向游客们讲述着金刚寺的故事。
实际上,在车岭镇,除金刚寺外,还有水月寺、吴之英纪念堂和附近双河乡六合桥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名山古八景之一的石城山。
蒋图华与新村村民商量,在保护该镇古建筑的同时,开发相关旅游项目,让当地村民受益。
“欢迎大家到金刚村感受新村风貌,也欢迎大家到金刚寺来寻古,感受金刚村的魅力。”蒋图华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