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如画卷 生活幸福长——“美丽雅安·最美新村”之雨城区上里镇共和侨爱新居

来源:
2016-06-21 10:46
浏览:
收藏 打印

  13日上午,雨城区上里镇共和侨爱新居自管委副主任杨学礼随手捡起新村花坛里的纸屑,扔进了垃圾箱。检查新村卫生,是他每日必做的事。

  走进雨城区上里镇共和侨爱新居,茶园风情扑面而来。一项项公共服务,凝聚起村民们的心;一个个蓬勃产业,激发了大家的致富热情;一幅幅幸福生活画卷正在展开。

6月13日,刘成琼(左一)坐在新家的餐桌前和村支部副书记景兴浩(右一)聊天

  集中规划

  新村公共设施全

  “每天一大早就来,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杨学礼说,“新村配备了供孩子玩耍的游乐设施,好多孩子下午放学后来玩,我得在一旁监督孩子们不要攀折绿植。”

  走进自管委办公室,里面各类办公设施齐全有序,管理制度上墙,新村事项归档。杨学礼拿出一本笔记本,里面写满了村里的事儿。

  “之前,新村村民杨渊友房屋后的绿化植物被压倒了一片。我们去现场看了后,协助派出所处理了,现在,他家屋后的绿化又恢复起来了。”杨学礼说,自管委成员就是新村的“保姆”,为大家的生活服务。

  自管委办公室处于共和侨爱新居的公共服务中心。共和侨爱新居的村支部副书记景兴浩介绍,除了自管委,公共服务中心里还设置了多功能培训中心、幼儿园、敬老院、居家照料中心等功能分区。为了让村民铭记恩情,还开辟了感恩墙。

  感恩墙上,张贴着儿童们用画笔描绘的新村、用稚嫩的话语表达的情谊,镌刻着老年人们谱写的歌颂恩义的曲目,还有一幅幅重建家园的图片,从图片中看到,各种产业在新村蓬勃发展。

  “这面墙,记录着新村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起来的过程,展示出我们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铭记恩情的美德,也在我们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景兴浩说。

  环境优美

  村民生活福乐多

  共和侨爱新居宽大的树池里,高大的乔木下绿荫成片,矮小的绿植之间,设置着石桌椅。村民张海燕坐在石凳上,十字绣铺展在石桌上,她正埋头一针一线地勾勒图案。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停下手里的活,张海燕回忆起以前居住的环境,“住在张家沟(小地名),木头房子,潮湿得很,出门就是泥巴路。哪像现在,住上两层小洋楼,出门就是大马路。”

  一旁的村民刘成琼也有同样的感受。她的新家离公共服务中心不远,家里大理石铺就的地面、欧式的餐桌、一应俱全的家电、专门隔出的衣帽间,让她觉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村也给小朋友们增添了快乐。“我们下午放了学就来这里玩滑梯。”上里镇首创小学四年级学生景文涛和他的小伙伴一看到五颜六色的游乐设施,就很来劲。

  “新村功能齐全,既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又给大家提供了乐趣。”景兴浩说。

  着眼长远

  产村相融促发展

  沿着共和侨爱新居公共服务中心旁的一条彩色游道,往山坡上走去,道路两旁的彩色花卉随风轻摇,视野逐渐开阔,一座古朴的亭子矗立眼前。

  站在亭台上,往四周望去,整个共和侨爱新居的房屋鳞次栉比,房顶的小青瓦向前延展,一片宽阔的茶园围绕着新村,食用菌基地和苗圃基地就在离新村不远的地方,产村相融为新村发展带来了活力。

  共和侨爱新居的村头,有一片平坦的归耕园。归耕园占地13亩,种植着各种观赏性乔木、灌木和茶树,分布着茶文化和农耕文化展示雕塑,以及各种供人休憩的亭台,是游客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这里处于雅安生态茶文化旅游走廊,和雨城区其他的新村聚集点、产业发展带、核心文化区一道,共同推动雨城区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的“国家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建设。

  景兴浩介绍,共和侨爱新居距离上里古镇旅游景区约2.8公里,占地面积145亩,安置受灾村民118户,以茶产业为主,共种植茶叶3300亩。新村以“田园风情”为目标,突出自然田园格局,充分利用土地,采用错排式、联排式相结合的布局手法,融合了自然生态与建筑形态,创造富有变化、景观优越的空间形态,是游客体验浓郁茶文化的好去处。

  雨城区上里镇人大主席张英说,共和侨爱新居形成了人在茶中游、产业景观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茶园,对上里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将凝心聚力把共和侨爱新居建成更加美丽的新村。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李璐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