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家笔下的雅安和川藏茶马古道(下)
“大相岭”
福田眉仙笔下的茶马古道
离开雅安城区,福田眉仙踏上了西行茶马古道的“游学”旅程。
在《中国大观·扬子江卷》一书中,收录了福田眉仙的茶马古道写生画30余幅,涉及道路、城镇、建筑、茶具、物产,以及背夫、轿夫、驮马(牛)、藏族男子、藏族妇女等。
大相岭、飞越岭等茶马古道的垭口,清溪、化林坪、泸定等茶马古道重镇,一一在福田眉仙的笔下呈现。
在大相岭,他画了两幅写生,一幅是“大相岭”,并标注了时间“七月廿九日”,在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深处,一群人正艰难跋涉,其中有一人背着茶包。
另一幅是“茶叶运送”,背夫手持拐子,背着茶包往前走,还有牦牛驮着茶包的画面。
福田眉仙备注了一段文字说明:四川产茶,产出与米相若,其中一种叫毛尖的绿茶,尤为著名。先以纸包裹,装入形似蛇笼的竹制笼中,累加数十个,或以牛背之,或人亲自驮之,一路山径,直至打箭炉,与藏族商人交易,据说其价格比其他物品都要高。
短短一段话,把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价格都介绍得清清楚楚。
越过飞越岭,大雪山近在眼前。于是,福田眉仙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雪山。在这幅“大雪山化林坪”的速写画上,他标注了时间“七月卅日”。
经过化林坪后,到达大渡河畔,沿河而上,到了泸定桥。
在泸定桥,福田眉仙又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认为,“有人将泸河视为诸葛亮征讨南蛮时渡过的泸水,这绝对是错误的”。
在泸定,福田眉仙画了两幅写生画,一幅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虽然他不认定大渡河是“泸水”,但他的画名依然叫“泸水”,同时还标注了时间“八月二日”。另一幅是“泸定桥”,一群背着茶包的背夫正从泸定桥上走过。
在泸定大烹坝,福田眉仙看到了一种奇异的植物——结果实的仙人掌。
在大烹坝,他画了两幅写生画,一幅是“大烹坝”,石头堆砌出来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中间有条小街道;另一幅写生是“仙人掌山”,只见一群背着茶包的背夫正穿行在长满仙人掌的山路上。
就这样,福田眉仙一路走一路画,画到了打箭炉后,又继续西行,越过了折多山,一直画到了大雪山下的阿娘坝(今康定市境内,靠近雅江县界)。
到了打箭炉,他对打箭炉的风俗、藏茶的交易、酥油茶的制作进行了考察,并完整记录下来。
“打箭炉位于雅州府西北,位于海拔八千八百五十英尺的高地。距离成都,大约十四日的行程,人口二万至三万。打箭炉之名,自古相传为诸葛武侯锻造箭镞的地方,故称打箭炉。”
从雅安运送到打箭炉的茶叶,当地人加工成了酥油茶。福田眉仙观察并记录了酥油茶的制作过程。
“茶叶从内地运入,其金额超过其他商品。它的用法,是和牛奶、奶酪一起煎炒。较为浓稠,不习惯者不宜多饮。茶瓶采用铜器,镀上金银……点心有糌粑,是面粉里掺着奶酪炼成,并搓成团子形状。主人会当着客人的面,亲自制作并推荐食用。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起,并用手指捏着放进嘴里……”
福田眉仙还画了一幅“打箭炉全景”,三山环抱,二水夹流,画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河上的溜索。
在过去,康藏地区的河流上几乎没有桥梁,过河靠的是溜索和牛皮船。到了阿娘坝,福田眉仙看到了牛皮船。他发现藏族群众使用的牛皮船和日本北海道的渔船极为相似。
“小舟做骨,用皮包裹,就像用绳子捆住开口一样,把身体装进去,即使遇到风浪,也不会进水。”
福田眉仙笔下“道”“道”相连
离开打箭炉,福田眉仙继续西行。
“打箭炉以往,没有修筑道路,崎岖险峻也不使用轿子,只能驱马而行。大约两日行程,到达阿娘坝。还要经过里塘、巴塘、察木多(昌都)、拉里,然后到达拉萨。(这条路)定为正驿,虽然到处都有驿站,但一路走下来也很疲累。”
过了打箭炉,是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山高路险,行走艰难。
在路上,福田眉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上山的人,都要在路边捡一块石头,带在身上。入乡随俗,他也捡了一块石头。
“凡过岭路者,必怀一石,置于绝顶。岁经月久,石积如山。在其上树旗,年年更新,这估计出于祭祀山神之意。”
到了折多山垭口,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涉藏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为“六字真言”和咒语。
福田眉仙沿着川藏茶马古道一直走到了大雪山下的阿娘坝,他在这里住了下来,观察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
“他们的服装多使用毛皮、毛织物、棉布等,款式通常为短袖宽阔。食物以麦粉制糌粑为日常食物,肉类食用最多,又喜茶,终日饮用,好像不会腻……”
福田眉仙在这里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他画了这里的藏式房屋、牛皮船、野外的花草,甚至就连他们的汲水方式也尽入画中。
从福田眉仙写生标注的时间得知,他在这段路上的“游学”,时间长达一个多月。除了前面介绍的内容之外,他还对这里的民族风情、宗教、物产、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考察。
在福田眉仙的笔下,“道”“道”相连,连接点就是成都。
福田眉仙原路返回成都,不久后,他又开始在“蜀道”上“游学”。
从福田眉仙的“蜀道略图”路线看,他从成都出发,沿新都、广汉、德阳、绵竹、梓潼、剑阁、昭化、千佛崖,一直走到四川和陕西的交界处,结束了在长江流域的“游学”,再取道汉中、凤县、宝鸡、扶风、咸阳,进入西安,从长江流域转到了黄河流域。
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2024年10月,蜀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即南方丝绸之路)被四川列入冲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准确地评价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潜力,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南方丝绸之路研讨会”“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云贵川茶马古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等全国会议相继在雅安成功举办,并发起成立“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联盟”,提升了雅安在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保护和研究上的影响力。2020年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考古调查培训班在雅安举办,标志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申遗准备工作已正式启动。
甘孜州在川藏茶马古道保护和文化研究中同样表现突出,多次举行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并出版发行“川藏茶马古道文献集成丛书”。
福田眉仙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游学”,无疑是一笔“遗落”在古道上的宝贵文化遗产。除了福田眉仙之外,还有哪些艺术家走在这条路上?他们又留下了什么文化遗产?
地处内陆深处的川藏茶马古道,自鸦片战争以后,陆续有外国人来这里游历,并留下了少量的文字和照片,但完整描绘川藏茶马古道的图片几乎没有。福田眉仙的这些写生作品,显得弥足珍贵,对研究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通过图片感受和体验百年前的生产和生活。
随着蜀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等线性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动,相信会有更多人关注古道、研究古道、保护古道,越来越多湮灭在历史尘土中的文化遗产会“重见天日”,从而让古道“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高富华/文
万里长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