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明珠魅力硗碛喜看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新农村建设

来源:
2007-04-13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投入篇
  宝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县情,在通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书记、县长负总责,分 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投入上,一是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财政 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逐 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二是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 投放,县域内金融机构应适当增加存款投放当地比例。拓展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扩大小额信贷覆盖范围,支持其他金融机构特别 是银行对农民发放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尽量简化手续,解决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增加投入。完 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建立农村“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奖励补助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补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贴息等手 段,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拓宽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探索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村制度,引导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农村,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强大合力。今年县级财政安排资金不少于50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种草养畜、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统 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县财政再投入600余万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精心打造硗碛藏族乡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在区域布局上,突出该乡种草养畜产业优势,建立牦牛小 区,引导牧民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硗碛香猪腿”“大白云豆”等特色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藏乡旅游等资源优势,助推硗碛发展藏家乐和开发牦牛肉、香 猪腿、药蜜等旅游商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努力将把硗碛藏族乡建成美丽、富饶的藏乡明珠。 旅游篇
  触红军魂 赏雪域景
  硗碛藏族乡境内,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屹立于中国革命史册,让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融为一体。据硗碛藏族乡乡长杨明金介绍,硗碛乡处在夹金山山脚, 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山顶的皑皑白雪。站在高处向着远山呐喊,可以看到山顶的白雪倾泄而下,很是壮观。
  由于地壳的变化,造就了夹金山南北的差异。山体北坡地壳变化较大,再加上湍急流水的切割,形成了很多险峻的峡谷断崖,其中以卡日沟将军峡为最。将军峡内怪石嶙峋、危岩 高耸,峡顶巨岩屏障,奇伟特异。而山体南坡较为平缓,景点在这里最为集中,有筲箕窝、一支箭、王母寨、磨盘石、长海子、木城等著名景点,山顶还可观日出云海。山下的泥巴 沟、嘎日沟、蚂蝗沟、和平沟、凉水井、瓦斯沟等景点,因人工林和原始森林的风貌,典型的大熊猫生态环境而有口皆碑。此外,因为海拔的差异和气温的变化,山上的林区形成了从 亚热带阔叶林到寒温带针叶林植物带谱的有趣现象。凭着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夹金山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因为夹金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所以很多人都来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去年‘我的长征’栏目组也来到这里做了节目。”杨明金说,去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 70周年,很多游客特意来到夹金山追忆红军文化。为了纪念红军与硗碛人民的友谊,该乡在夹金山公园里建起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记录下红军翻越夹金山的经过,并在公 园中心修建有凉亭、长廊、茶楼、经房、白塔及高大的喇嘛寺,体现藏汉民族的深厚友情。
  感藏乡情 品藏乡味
  硗碛藏族乡不仅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富有浓郁的藏乡风情。“硗碛上九节”和“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合唱”是藏乡的主要特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合唱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
  硗碛的人个个都能歌善舞,最让人难忘的是,去年,硗碛乡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合唱组合”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16位夹金山的儿女身着民族盛装,在 CCTV3《民歌·中国》节目中款款登台亮相,在大厅里轻舒歌喉,整个演播大厅内响彻着个性张扬的天籁之声,“嘛尼”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征服了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合唱”荣获2006年最大发现和四川省第5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金奖实至名归。
  香猪腿、酥油茶、山药炖腊肉、烙锅圈馍馍、烘洋芋、酸菜煮豆花,这些藏家的美味你都一一品尝过吗?硗碛不仅是消夏避暑、旅游观光的绝妙之地,更是饱尝藏家名小吃的好去 处。最难得的是,这里的名小吃都是就地取材,绿色天然。硗碛地处山清水秀的夹金山麓,这里空气清新,水质明净。这里出产的玉米、荞麦、洋芋、大白豆、蜂糖及猪、牛、羊畜产 品完全没有任何污染。此外,硗碛又是野菜之乡,各种野菜种类繁多。春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随手就可采摘到鲜嫩的豆芽花、龙宝尖、鸳头鸡儿、蕨基苔、鹿耳韭、山油菜等。
  而今,硗碛将结合新场镇建设,以山水景观为主体,长征史迹、民族风情为文化内涵,以雪山、湖泊、长征史迹、藏乡风情和大熊猫“五绝同域”为特征,打造集自然山水、野生 动物、人文景观相融合,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交替的综合游线。 建设篇
  新址新风貌 建设新农村
  “为了支持硗碛水电站的建设,硗碛旧场镇和海拔2140米以下村民全部都需要搬迁重建。”据杨明金介绍,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库区移民户的搬迁任务,共搬迁安置移民 590户2127人。
  我们要以此为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夹金山风情藏乡!抱着这样的目标和信念,2005年,硗碛乡党委、政府委托中国顾问集团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四川省村镇规 划建筑设计院完成了硗碛新场镇新址——彭措和各村居民点的详细建设规划。据了解,新乡镇规划建设用地13公顷,内设有生态广场、医疗与居住集中区、藏家乐集中接待区、社 区服务中心、居住集中区、商业集中区、教育文化区、行政办公与管理区和藏式特色民居集中区等。致力为村民们打造一个优雅自然、休闲现代而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走在硗碛新场镇的道路上,独具一格的藏式建筑风格特别引人注目。“新场镇的建筑规划不仅方便了村民居住,还考虑了将来乡镇的旅游发展。”杨明金说,新场镇的生态广场、 藏家乐集中接待区和场镇的藏式建筑风格,在设计之初都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而村民们也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很满意。“现在的居住环境比原来还要好!”村民杨夕说,他在自己家里 经营起了藏汉风味的餐馆,由于新场镇还正在建设之中,刚开始,他还为餐馆的生意担心,但很快餐馆火红的销售额证实了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没想到,未到5月,前来乡镇旅游的游 客就已络绎不绝。
  据了解,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新场镇117户乡民的统建房屋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已有部分村民搬入新居入住,新建乡政府、场镇水厂、派出所、信用社已投入使用;乡镇中学、小学、畜牧兽医站、硗碛供销社及场镇内主干 道、支道硬化已基本完成;供水、电力、光纤网络和通讯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民居点电力系统已投入使用……一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民族特色浓郁的风情小镇已初具规模。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领导班子。在硗碛,全乡干部一直开拓进取,敬业奉献,整个班子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杨明金说,全乡村民民风纯朴、人心思富、富而思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乡民们积极配合乡镇干部展开共建。目前,该乡已完成了全乡13个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和电网改造工程,12个组通公路,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了 2所村小、乡卫生院及蜂桶寨乡至硗碛新场镇的光纤建设,规划了华能硗碛水库环湖光纤工程。
  2006年,乡镇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参加社会商业保险达20%以上……家乡的变化让全乡5000多名藏汉群众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只有不断 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农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才能持续、健康和稳定,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和提高!为此,乡村组干部和村民们投入新农村建 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容村貌和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都将会发生更喜人的变化! 产业篇
  发展因地制宜 产业经济见效
  近年来,硗碛藏族乡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在发展特色经济上取 得了卓越的成效。2006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36元,比2005年同期增收236元。
  一直以来,畜牧业都是硗碛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全乡畜牧业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0.22%,占到全乡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随着这几年新农村建 设步伐加快,乡党委政府致力于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良种养殖品种,提升经济效益。目前,全乡居民几乎家家养牦(犏)牛、马匹、山羊、绵羊等,单 户养殖最多的达到400多头。截至2006年底,全乡大牲畜存栏总数为43112头(匹),出栏总数9595头。其中仅牦(犏)牛存栏数就达到31586头,出栏 8170头,带来经济效益达1200多万。
  “在我们这里,养上一、两百头牦牛的人有很多。”家住冰丰组的养殖大户杨朝安告诉记者,高山草场为养殖牦牛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发展养殖是最好 的。三四年前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他喂养了100头牦牛,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00多头,年出栏率在100只左右,纯收入达10万元。
  杨朝安说,因为高山草场养殖出的牦牛肉质好、营养丰富,每到牦牛出栏的时候,雅安、成都等地的很多商贩都会到各家各户来收购,乡民们在家里就可赚到钱。由于利润空间 大,现在,不仅在冰丰组,硗碛乡所有的村组都在养牦牛。
  据该乡畜牧兽医站站长王良军介绍,畜牧业在全乡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畜牧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全乡一直积极做好牲畜品种和草场改良工作,着力提高牲 畜的品质、出栏率和商品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2006年,全乡共引进西门达尔牛等良种牛200余头,新品种草地绵羊150只;种植优质牧草 1500余亩,改良高山草场5800余亩。据了解,该乡下一步还将建立牛、羊、猪等商品基地,着力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产品的就地加 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我们这里还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杨明金说,除了畜牧业发达之外,乡里还大量种植玉米、大白豆、洋芋等传统农作物。其中,雪山大白豆品种被大家称为“高山中的大 米”,营养价值很高,价格也是大米的2倍。以“夹金山”商标注册的大白芸豆、香猪腿、老腊肉等产品畅销市场,供不应求。据了解,目前全乡每年能生产香猪腿100吨,种植大 白豆2000亩,年产量400吨,成为该乡的主要收入项目之一。
  “此外,水电产业也是硗碛一大亮点。”杨明金告诉记者,特别是装机24万千瓦的华能硗碛电站,其开发和建设,为硗碛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很多群众在工程承建、交通 运输、劳务输出中增收致富。记者李静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