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新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访雨城区中里镇龙泉东风新村聚居点建设现场
“新村聚居点建成后,我们在自家门前就能挣钱,依托本村茶叶和猕猴桃两大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雨城区中里镇龙泉东风新村聚居点工程开工后,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憧憬美好的明天。
工程概况
聚居点将安置44户受灾群众
东风新村聚居点位于中里镇龙泉村,主要安置龙泉村3组和5组44户受灾群众,总占地面积30余亩,分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三种户型,采用统规联建模式,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并配套小区道路、管网、绿化以及“1+6”公共服务等设施,农房修建则由村民通过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代表建房群众自主选择施工队伍,自主谈判建房价格,自主参与质量管理。
工程进度
预计6月20日前全部完工
聚居点于2013年9月16日启动建设,估算总投资约1030万元。
截至目前,该聚居点有41户房屋主体已完工,其中3户住户已搬进新家;还有3户正在进行第二层修建。预计6月20日前,44户受灾群众的房屋将全部完工。
施工现场
加班加点赶工期
砌砖、平整楼面、和砂子……13日,在龙泉村聚居点建设现场,5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忙碌着。
灯笼、对联……站在聚居点小区大门口,就能看到已经搬进新居的楼房。一个月前,汤劲松、周照明、杨善林3户受灾村民搬入了新居。
“除了这3户已经搬进新家外,这片的38户住房主体已完工。”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两层独栋安置房已具雏形。
再往前走,混凝土搅拌机前,几名工人正往搅拌机里送砂石。沿着小区道路往里走,还有3栋楼房的二楼上,工人正在施工。
“6月20日前,龙泉东风新村聚居点的44栋房屋将全部完工。”正在砌砖的师傅说,节日、周末大家都没有休息,都在加班加点赶工期。“看着楼房一栋栋修完,我们心里很高兴。”
“新房是砖混结构,规划设计很合理,工程质量有专门的公司监理,账目管理由相关部门把关,新房建得既牢固又漂亮,我们放心。”村民刘凤华说,“虽然地震摧毁了原来的家园,但是大家都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对于接下来的生活,村民早已有了规划,他们将利用龙泉村被纳入旅游总体规划的机遇,依托本村茶叶和猕猴桃两大产业,结合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接待,将让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说。
建设故事
再苦再累也值得
东风新村聚居点于去年9月开工,目前,工程已进入尾声。
“按照目前的进度,新村聚居点6月20日前就能交付给灾区群众。”工程项目经理张曦介绍,该聚居点自开工以来,除了春节休息一周外,100多名机械工、钢筋工、泥工、水电工每天都加班加点,抓质量、赶进度,使工程达到了预期进度。
“工程进度顺利与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密不可分。”张曦说,为了赶进度,很多个夜晚,工人都要轮流加班到次日凌晨。夜里,大家都睡了,机器运作的噪音很大,可老百姓没有一句怨言。修建期间,杨永芳等村民主动给工人送水和食物。有的村民还主动留在工地上帮忙。
当工地上用水、用电与村民用水用电发生冲突时,村民都会主动想办法解决。
“8个多月过去了,工人和当地村民建立了感情。”张曦说,村民搬新家了,还特意请大家一起吃顿饭,表达感恩之情。“看着村民们拿到钥匙搬进新居,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建设者们说。
谈及后期工程,张曦说,聚居点还要完善道路环线建设,配套建设游道、观景台、星级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带动村民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全面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示范片,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持续增收。
工程展望
小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产品变商品
中里镇龙泉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按照规划,这里将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根据规划,为了连片打造国家5A级风景区,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中里镇被定位为集旅游、休闲、观光、养老、商贸为一体的特色镇。
该小区抓住灾后重建龙泉村被纳入旅游总体规划的机遇,在规划上主要依托本村茶叶和猕猴桃两大产业,结合周边天然独特的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人文小区。
借助上里古镇、碧峰峡景区,以及小区紧邻的“5·12”博爱新村和瀑电移民安置点,通过新修和完善道路环线,配上游道、观景台、星级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把点串成线,把线联成片,小区农户可依托小区开办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再带动周边农户,在全村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全面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示范片,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持续增收,努力实现把小区变成景区,把田园变成公园,把产品变成商品。
记者 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