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崛起新集镇———写在瀑电库区6个农村集镇完成第一搬之际(下)

来源:
2009-07-14 09:52
浏览:
收藏 打印

新集镇赶场的场景

  新集镇·美好新生活

  搬新家,走进新集镇,移民群众欢天喜地开创新生活。

  而今,无论是在汉源库区万工、富泉乡的新集镇上,还是在石棉库区的宰羊、永和、丰乐、迎政乡的集镇上,远远便看见新搬迁的乡政府大楼上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集镇场镇上,一排排一幢幢移民新居依山而立,一条条水泥街道连接着移民新居,已经入住的移民群众,家家都有门面,搬迁入住时张贴的大红对联还透着喜气儿。部分移民已经开起了小卖部做生意,卖副食品、卖建材、开餐馆……家家生意都兴隆,整个新集镇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6个新集镇上的学校、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等单位办公楼分外醒目,新集镇上的公共厕所、绿化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个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新集镇呈现在大山深处。正在复建的国道、省道、环湖公路等公路从新集镇的旁边经过,为各镇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宰羊乡移民罗万良说,他和他的女儿家都是搬进新集镇的移民,如今他和他女儿每家都有一套房子。他家共5口人,新房面积170多平方米,有两间门面、4个卧室、1个厨房和1个卫生间。“这房子和城里的商品房一样,比原来的老房子气派多了。现在到乡政府办事、孙儿上学、家人看病等又近又方便,政府为我们做了好事啊。”

  “现在的新房200多平方米,比原来的气派漂亮,政府为我们修建的房屋速度快,质量好,让我们自己少操了好多心。这里的新集镇比原来条件好,功能齐全,集镇氛围浓,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前进了50年,这里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目前我家的门面出租每年收入已达6000元。”万工乡下堰村移民何国双搬进2楼1底2个门面的新居后感慨万千。

  搬住新集镇,感受新生活的不仅是移民群众。石棉库区永和乡干部牟顺锦在该乡政府工作了5年,“以前我们乡干部办公是几个人搭伙一间办公室,多数是寝室办公室一起,而且是几个干部同住一间寝室,吃饭是雨天蹲在街边,天晴端碗饭边吃边走,吃水用水分时间,洗澡只能回家洗,群众来办事没处坐,一个乡政府只有2部电话1台电脑,打电话传信息要排班,一个小会议室什么会都开,有时开会人多了还站着开……”这是她对原来办公条件的记忆。

  搬迁入住新集镇后,牟顺锦对现在的办公环境有说不完的自豪:“乡镇干部住宿一栋楼,办公一栋楼,一人一套房子,吃饭食堂像餐馆,消毒柜、大圆桌,几十人都可坐着吃,每层办公楼有洗手间,一人一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里有电话、有电脑、有空调还有饮水机,党政网、互联网全通,坐在办公室里就把材料上报了,老式写字台变成现代办公桌,硬板凳变成了软沙发,群众办事有座位,有水喝……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心情舒畅,节奏感强,效率高,不努力工作对不起这样的环境。”

  新集镇·新农村样本

  新集镇,新面貌,新气象,新农村。

  “外地人还以为我们这是别墅群。”这是记者7月6日走进瀑电石棉库区农村移民新集镇——永和乡集镇听到的第一句话。而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环湖公路绕镇而过,四通八达的街道整洁明亮,街道两旁的绿化树在夏日的阳光里郁郁葱葱,悠扬的音乐从移民家的窗口飘出,整个集镇被一个凹形的山腰怀抱,街道周围的绿化带里芳草吐绿,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好似一个度假村。

  在一条街的尽头便是村委活动室,旁边的空地上放着一辆垃圾专用车,当地移民告诉记者,那里每天有专人到街上集中收集垃圾,然后去集中填埋,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好得很,不像以前自己的老家里,出门一脚泥,而且鸡粪、狗屎、牛屎到处是,他们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很干净,生活环境和城里一样。

  “这辈子做梦都没想过会住这么漂亮的楼房,原以为会在土墙房子住一辈子呢。”该镇75岁的移民蒋大瑶高兴地说。

  走进蒋婆婆的家,她拉着记者去看她家的厨房,洁白的瓷砖灶台上放着两眼的燃气灶,电饭煲、燃气炒锅摆放在灶台上。她说,他们搬进新家就不烧柴火和煤炭了,家家户户烧沼气,既干净又节约,炒菜烧水又快,政府啥子都想到了。

  在蒋婆婆的客厅里,摆放着大沙发、大彩电,玻璃茶几上摆着水果和糖果。她说,这好日子要感谢党委政府,她原来的家是土墙房子,看病、孙子上学、买东西都要跑到离家10多公里的县城去,现在车子开到家门口,看病、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家门外就是她儿子开的超市。以前农村人没事就逛田坎,现在没事就和村里的秧歌队到离家不远的小广场上唱歌跳舞,人更精神了,大家关系更和睦了,还是这里好啊!

  移民洪建华说,住进新集镇,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村里的文明风尚日渐浓厚,现在大家不乱扔垃圾了,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民们懂礼貌、讲卫生。一句话,没有党委政府的关心,他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大家都心怀感恩之情。

  永和乡集镇的写真,仅是瀑电库区农村移民新集镇的一个缩影,我们相信,还有无数个这样的新集镇正在诞生。

  “一个新集镇,就是一个新农村样本。”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在大渡河畔崛起的农村移民新集镇。

  记者王大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