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辈酿酒勺 做强生态养猪业——记石棉县创业者黄祥的坚守与新生

黄祥(右)与工作人员查看蜂箱
□本报记者 郑瑶
清晨,石棉县回隆镇福龙村薄雾缭绕,尊祥家庭农场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猪舍里仔猪欢腾,酿酒作坊飘出醇厚的酒香,木栅栏上沾着晶莹的晨露,蜂箱旁野花悄然绽放。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背后,是农场负责人黄祥十多年创业路上的坚守、创新与重生。
接过“传承”的火炬
“小时候跟着舅舅酿酒,灶台边的火塘烤得人直冒汗,让我懂得了‘酒要慢酿,事要稳做’的道理。”黄祥至今铭记着这句朴实却深刻的话。正是这份从灶台边领悟到的真理,成为他日后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早年,黄祥一家依靠传统酿酒和零星养殖维持生计。舅舅娴熟的酿酒技艺、父母积累的养殖经验,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生计课堂”。长大后,他外出打工、求学,走南闯北的日子里,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那口酿酒的灶台和圈里那几头猪。
“每次打电话,妈妈总说‘猪长得挺好’,可我知道,他们年纪大了,想把产业做大却力不从心。”2014年,怀着对家乡和家庭的牵挂,黄祥毅然收拾行囊返回福龙村,踏上了承接家庭产业的“接力赛”。
接过“接力棒”的黄祥,并未满足于固守“老本行”。白天,他跟着父母学习养殖技术、辨别蜂蜜品质,皮肤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晒得黝黑;夜晚,他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潜心琢磨如何将“小打小闹”的家庭副业,发展为“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场。
黄祥将原有的小养殖场正式更名为“尊祥家庭农场”,并创新构建起“酿酒—养猪—养蜂”的生态循环模式:用酿酒产生的酒糟作为猪饲料,猪粪经发酵后用于养蜂,逐步形成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闭环产业链。
渐渐地,农场的蜂蜜因口感醇厚、品质纯正,成为邻里之间的“抢手货”;酿造的粮食酒也凭借独特风味,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
曾经的“家业”,在黄祥手中逐步成长为令人引以为傲的“事业”。
浴火重生再出发
然而,创业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2024年9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让尊祥家庭农场遭受毁灭性打击。猪舍倒塌、生猪跑散,酿酒作坊严重受损,十多年的心血几乎毁于一旦。
雨停后,黄祥站在一片狼藉、淤泥遍地的农场中,望着被摧毁的家园,喉咙哽咽,说不出话。
“不能就这么算了!”在短暂消沉了两天后,黄祥攥紧拳头对父母坚定地说道。然而,重建之路困难重重:修复猪舍、重新购买仔猪、添置蜂箱……每一项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正当黄祥一筹莫展之际,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走访中及时了解到他的困境,并迅速启动帮扶机制。在确认尊祥家庭农场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条件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助他成功申请到了2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有效缓解了重建的燃眉之急,为农场恢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如今,再次走进尊祥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重整旗鼓、生机勃勃的新景象:新修的猪舍宽敞明亮,数百头仔猪在圈内欢腾生长;蜂箱整齐排列于山腰处,蜜蜂忙碌地穿梭于花丛间;酿酒作坊里灶火重新燃起,那熟悉的粮食酒香再次弥漫开来,飘向远方。
“创业哪能没有坎坷?只要自己不放弃,再加上政策帮扶,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山。”黄祥望着逐渐恢复元气的农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编后语:从黄祥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创业者的坚韧与智慧。他不仅接过了父辈的技艺,更用生态循环理念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面对毁灭性灾害,他在政策扶持下重整旗鼓的历程,生动诠释了“政府引导+个人奋斗”的创业合力。这束在困境中照亮前路的政策之光,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愿更多像黄祥这样的创业者,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