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村建成旅游新村众乡亲过上惬意生活——“十二五”石棉县先锋藏族乡松林新村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一个新的五年由此迈步前行,一个旧的五年成为永恒历史。
五年思变,五年巨变。
在石棉县先锋藏族乡(以下简称“先锋乡”)松林新村,过去五年的变化,是许多老百姓做梦也未曾料想过的。
对他们来说,过去五年,梦想不仅仅照进了现实,更让大伙儿对未来幸福美丽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松林新村全景
村民采摘黄果柑
松林湖旅游开发
惬意的新村生活
农村生活大变样
“松林新村建成以前,房屋破旧,卫生差、垃圾多,道路不畅,只有田间小道通行,路面坑坑洼洼不说,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18日,回忆往昔,松林新村一组村民宿萍思绪万千。她转头指了指四周的楼房、水泥路,又说道:“现在松林新村的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对于松林新村的改变,松林百姓都知道:“与‘5?12’汶川特大地震有紧密联系。”
2008年,在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松林村全体干群在悲恸中奋力前行,崛起于危难,在废墟上重立新家,重建生活信心,迎来崭新生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松林新村新建了全市最大的灾后重建移民安置点,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藏式安置点。
在重建中,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标准,本着尊重老百姓意愿的原则,聘请专业设计人员精心策划,结合农村实际,将新村分为居住休闲区、生产区、景观区,以建设彰显木雅、尔苏藏族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精品为目标,新建人工湖松林湖,并沿松林湖周统一联建藏式民居116户,沿街房屋均是前商铺后休闲庭院的格局。
2010年,松林新村房屋建设完成,重建户陆续搬进新家。但当地政府对松林新村的改造提升才刚刚开始。
从2011年至今,先锋乡党委政府不断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整合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在松林新村完成了农房建设和2.2公里道路、650米堰渠、460米堡坎、200亩节水灌溉项目、1100米生产便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修建了公厕、体育设施,完成了部分绿化工程等。
此外,集中修建畜禽圈舍100套,建成日处理污水60立方米的人工湿地1座、厕所2个、沼气池119口、垃圾分类池8口、100立方容积化粪池4口,建设的集中供气设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的燃料供给,做到雨污水集中排放,水、电、路、电话、网络“五通”。
在青山绿水中,全新的松林新村应运而生。
如今,行走在重建后的松林新村,所有房屋错落有致,民族韵味浓郁,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蔬飘香,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农家风光图。
过去的五年,是松林新村在完成“5?12”灾后重建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提升的关键时期。经过打造提升,松林新村在方便广大重建户居住生活的基础上,也为新村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泥路连到家门口,小‘别墅’美观又气派,走哪都干干净净,全村焕然一新。”说到如今的农村生活,宿萍脸上堆满了笑意。
农业产业迈大步
对松林新村广大群众来说,过去五年,不仅生活上发生了很多变化,生产中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喜。
18日,春日暖阳遍洒石棉,位于松林新村一侧的黄果柑采摘园里聚集了不少人气,现场热闹不已。
当日,趁着明媚春光,松林新村一组村民饶定全一大家人早早地就来采摘黄果柑,10余名亲戚分散在柑林中,不一会儿,放在地上的背篓便被金灿灿的黄果柑填满。饶定全和老伴乐呵呵地背起满载果实的背篓,将其运送至采摘园外的黄果柑临时收购点。
“十几年前,松林新村就栽种了不少黄果柑、枇杷树,但大家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觉得搞农业没有外出打工挣钱多,对果树疏于管理。”饶定全说,以前,大家守着宝贝不当宝,现在,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大家学管理练技术,都指望依靠水果增加收入。
“五年前,松林新村还是个传统农业村,没有支柱产业,老百姓以在外务工者居多。”松林新村党支部书记宋国文说,现在松林新村不仅有了支柱产业,更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过去五年里,松林新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加大技术培训,积极打造精品农业。以原有枇杷、黄果柑为主,当地政府强化枇杷、黄果柑管理理念和技术,努力提升群众种植技术。
同时,以松林新村石漠化项目工程为依托,该村完成了300余亩的坡地改梯地、2000米观光道改建、4000米游湖路改造、农田灌溉、堰渠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松林新村的土地质量,夯实了松林新村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松林地景观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十二五”末,松林新村已发展优质黄果柑800亩、优质枇杷400亩,成立了石棉县小河坝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引导专合组织突破人员、资金的瓶颈,加大对外销售、合作,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5年黄果柑总产量1000余吨,主要销往山东、凉山、绵阳等地,带动人均增收300元,经济效益明显。
“去年,黄果柑成熟时,很多游客来松林新村游玩,争相去果园里体验黄果柑采摘乐趣。”松林新村奇缘农家乐老板罗康说,管理好果树,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为旅游发展增添了元素,一举多得。
旅游发展富钱袋
春来到,来松林新村踏青、采果、垂钓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18日一早,刚刚苏醒的松林新村就迎来了游客。在松林湖畔,摆放好钓竿的退休老人朱明全打开钓箱,拿出饵盒,开始调配鱼饵。与朱明全相隔不远的另一位老友,此时已经开始了垂钓。
“松林藏寨空气清新,环境优雅,风光秀美,每周我和朋友都会选一至两天来此垂钓。”一边调配鱼饵,朱明全一边说:“松林新村离县城很近,早上8点过出发,不到9点就到了,搞乡村旅游很有前景。”
众所周知,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闻名中外,而松林新村则因清朝时,当地王应元配合清军剿灭石达开太平天国义军立功,被赐封为“土司”而出名。现在该村还有许多土司遗址,如土司衙门、炮台、藏式白塔、藏式寨门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发展潜力无限。
自松林新村建成以来,先锋乡党委政府一直花大力气打造旅游业,近年来已初显成效。2013年,松林新村湖畔藏寨与安顺场一道创建为安顺场4a级风景区,旅游成效更为凸显。
过去的五年里,先锋乡党委政府抓住“4?20”灾后重建新村建设机遇,重点打造松林新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安顺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了炮台、土司衙门、观景台等观光景点的打造,完善人工湖、旅游便道、观光道路、凉亭、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寨周围生态采摘园的建设。游客来这里,可以围湖观景、垂钓、划船等,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放松与惬意。
同时,该乡还加大培训学习力度,通过采取外出学习和就地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户餐饮、住宿等旅游常识,塑造讲文明、重礼仪、诚信友爱、热情好客、井然有序的人文旅游环境。
五年来,松林新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大增,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为依托的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
截至目前,松林新村已开设7家餐馆、17家茶馆,每次可接待旅客400人以上,打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会治理增活力
随着松林新村建成投用,116户受灾群众如愿搬进新家。住进新家后,要让广大群众住得舒心、住得安心,新村管理还得跟上。
“加强新村管理是实现新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宋国文说,在松林新村,新村实行边“建”边“管”,不仅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本村村民权利和义务,还健全了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松林新村自主管理,松林新村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对清洁卫生、水电管理、矛盾处置、产业发展进行管理,明确了职能职责,实现新村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目标;为促进新村和谐,创造优美、整洁、文明的居住环境,松林新村积极探索创新新村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建立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新村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建管并举;坚持新村事务一事一议,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管理新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村民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新村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健全。
同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松林新村以“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设置完善了新村标识标牌、室外公开栏等,并落实专人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合理调配资源,整合党员远程电教资源,为村农民培训中心配备台式电脑、档案柜等设备。
湖畔小径、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如今的松林新村,湖光潋滟,山色秀美,百姓富足。2014年,松林新村成为我市首批35个幸福美丽新村,是我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样板之一。
2015年,在“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松林新村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35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民主管理工作,完善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在松林新村原有的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村务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基础上,该村完善并增设社会综合服务站、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办公室、水电气电信代收代办点、旅游信息点、卫生计生服务室、综合文化活动室、日用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金融服务站自助设施、民俗活动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大为提升,群众幸福生活指数节节攀升。
五年新愿建设幸福美丽新松林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前行。
过去的五年,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到基础完备、产业多元,松林百姓见证了松林新村发展带来的巨变。
过去的五年,从名不见经传的破旧小山村到新兴的旅游发展村,无数游客切身感受了松林新村旅游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2011年启动新农村建设到2014年被列为幸福美丽新村,松林新村更美了,松林百姓更富了……
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发展带动,松林新村全村老百姓人均增收达到2900元。
又一个五年正向着踌躇满志的松林百姓迈步走来。
“今年,松林新村将实施幸福美丽新村提升打造工程,新建瞭望塔、景观炮台、寨门、休息亭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松林新村的村容村貌、旅游形象。”先锋乡党委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当地政府将把握旅游发展机遇,争取积极项目资金,继续完善并增加新村旅游元素,以农促旅,一三互促,将新村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民俗体验、果蔬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新村。
从打工者变成老板
讲述人:罗康,松林新村一组奇缘农家乐老板
五年,松林新村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的生活也焕然一新。
松林新村重建之前,我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挣劳力钱。地震后,因为重建,我俩回家搞重建。在家重建新房期间,我见证了松林新村从一个破败的小山村变成了设施先进、环境美丽新农村。人工湖松林湖跃然眼前,听乡里干部宣传发展旅游的好处,看到来松林新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和丈夫也有了搞旅游业的想法。
2012年年后,丈夫继续外出务工,我留在家里筹备农家乐开张事宜。经过简单装修和打造,4月25日,我家农家乐正式营业,成了村里第一家开张的农家乐,主要做餐饮接待。
刚开张,农家乐生意还算不错,随后,看到前景的不少村民也加入旅游发展大军。
要经营好农家乐,并不容易。
因为厨艺有限、缺乏经营经验等原因,我家的农家乐客人渐渐少了。正当自己忧心忡忡时,2013年,乡里组织对村里的旅游经营户进行了统一的餐饮培训。在3个月的培训中,我的厨艺大大提升,对农家乐经营理念也有了转变,对发展旅游业又重新有了信心。
培训结束后,农家乐餐饮品质提高,来农家乐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丈夫也回家帮忙经营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经过几年努力,一家人现在有了积蓄,去年6月,我租了一套位于松林湖畔的农房,将农家乐搬到了湖边,将原来的农家乐改成了旅馆。
从外出务工者到旅游从业者,我见证了松林新村的五年巨变。未来的五年,我相信松林新村还会发生巨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会更好。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