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周年专题报道.图片篇之五 走,赶“坝坝会”去!
三月初一坝坝会
每年初春,小孩子们都会掰着手算还有几天到三月。按照雅安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是赶“坝坝会”的日子,凡是农村中所需的竹、木、铁、棕制品等春耕物资,都可以在“坝坝会”上购置齐备。
但更多的人赶“坝坝会”是为了看个热闹,图个轻松——每到这个时候花布衣服、特色小吃、精彩的游戏,也在坝坝会上“粉墨登场”。
吃得心满意足
“上世纪八十年代,赶坝坝会像过年一样,十里八乡,远的近的,买的卖的汇集在一起,各取所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42岁的吴波军对二十多年前赶“坝坝会”的场景记忆犹新。
赶会购置物品是主要目的,因为前来赶会的商家众多竞争激烈,物品自然比平时便宜。
最热闹的风景要数衣料摊了。女人们叽叽喳喳在摊前品评花布或衣服,无论牵手的孩子如何拽扯,也不动半步。寻到满意的,女人们则使出“杀价”的技巧,将其收入囊中。遇到相识的乡人还交流上一番,以炫耀自己的“杀价”功力。买了花布,孩子却已跑到卖糖葫芦的跟前,两只眼睛直勾勾盯着看,然后只见女人嘴里喊着孩子的乳名快步追过去找寻孩子。
“坝坝会”上东跑西窜的小孩子,自然成为大人们“头疼”的事。
上了岁数的老人照看孩子都有一手,抱着孩子,口里大声说一句“包子,热的”,把孩子迅速翻个跟头。这样的“包子”游戏大概来源于老人们赶“坝坝会”吃包子的记忆和情结。
逛“坝坝会”逛到用饭时间,腿脚就自然会把你带到包子铺。
包子铺是卖包子的搭的简易帐篷,数十家包子摊组成一条“包子”胡同,“包子,热的”叫卖声不断。铺面里呈纵势排列着几十条用长木板做面,砖头当腿的“长凳子”。包子一咬就流油。孩子们看着一笼笼刚出笼的包子连说话的心思也没了,任由大人领着找寻空地,眼珠儿却一直不离包子。
除了包子,平时难得吃到的糍粑、糕饼、玉米馍、油淋鸭子等各色小吃,也会让你大饱口福。吃,也是逛坝坝会的一个主要目的。
玩得意犹未尽
家住南郊乡的李林海回忆起八十年代“坝坝会”的印象,说的第一句话是:“赶坝坝会虽然赶的一身灰,但是玩得开心。”李林海说,记得有一年赶“坝坝会”,时间差不多临近春节,学校干脆为此放了几天假。那时,李林海还在读小学三年级,中午吃过饭,表姐就带着他,去会场探探人气。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会场在那里,只是随着人群走就是了。”
那是李林海第一次去赶“坝坝会”。到处都是宣传、叫卖的喇叭声,每个帐篷前面都挤满了人。大家踮着脚,往里面看,不知道是不是想看看里面是否如大人们说得那么精彩。
没走多远就看到打靶的大招牌了。李林海说打靶是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后来每年赶“坝坝会”几乎都是为了来玩这个游戏。
简易搭建的打靶场外面,围栏上趴满了人,挤进去买了票,就等着打靶了。
“叭叭”几声枪响,尔后,传来嘘声或掌声。这是对打靶结果的褒扬或嘲讽。
“坝坝会”上的摇摇车,也是吸引孩子们的一大法宝。“我们跑去抢小车,结果还没走到地方,一看,没空的了。为了下次能快点赶上,我们就近站在围栏里面。”三分钟后,又是新的一轮。
坐完了车,还可以去打气球。
“开始的时候我们两个都没玩过,一个气球也打不到。慢慢地摸到了窍门,‘啪、啪’一次一个,感觉帅呆了。”对于当年“坝坝会”的印象,李林海觉得就是可以趁机会疯玩。
每次都玩得意犹未尽,如果不是母亲催他们回去,李林海和小同伴们会“打死”不走。
记者舒玮
年年三月初一时
舒玮
三月初一,一年一度的“坝坝会”,给平时安静、悠闲的雅安带来了热闹与欢乐。
在这有限的几天中,大人们尽情地购物,孩子们贪婪地玩耍。
“坝坝会”的地点几经变迁。
最早的地点在雅安朝阳街“广场坝”,后因交通问题搬到了人民路、文化路,近年来又搬到西门车站附近平安小区、三雅广场。
随着雅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春耕物资,各种特色小吃,到百花齐放的各类百货;展销商从雅安七县一区各乡镇,到雅安周边各市州。“坝坝会”不仅是物资交易会,更像是个吃喝玩乐聚会。一个“坝坝会”,商机四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坝坝会”似乎没那么热闹,大人小孩也没那么“盼望”了。“坝坝会”从最初的商品交易集市,渐渐演进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在“坝坝会”这一全民参与狂欢的舞台上,许多有着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文化更集中地展示出来,构成鲜活的文化记忆和生动的社会教化形式,将深厚的民族思想和情感作跨越时空的持续传递。
抓好文化的根,过好民俗的节,建设我们的特色文化魅力之城,我们已经出发,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