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不息 战斗不止——宝兴县五龙乡战斗村2017“年猪节”侧记

来源:
2017-12-13 09:26
浏览:
收藏 打印

宝康路起于宝兴县城两河口,止于康定市两河口村。五龙乡战斗村正是此路途经的第一个村庄,从起点至村口只需约10分钟车程。

7公里的通村公路、连续32个陡峭的回头弯,战斗村就位于这段心惊胆战的路程后的高高山岗上。

12月8日上午,冬日暖阳里、寒冷山风中、蓝天白云下,一场热气腾腾的“年猪节”在这里拉开序幕。

感受着这里村民的热情和幸福,一段战斗村20多年来发展变迁的故事,也在这喜庆中渐渐呈现。

养殖人员在雅南猪基地内探讨养猪技术

工作人员在基地活动区内管理雅南猪

合作企业负责人向游客介绍农产品

年猪节上喜气洋洋的战斗村秧歌队

战斗不息  上下齐心路通电通

上午11时,由30多名老、中、青村民组成的秧歌队,率先登场。

一根根系在腰间的绸带,和着舞步、笑脸在空中翻腾;一面直径1米的大鼓,敲击出强劲的节拍。

擂鼓的,是一名身形精干的老者,连续近2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他大气不喘、中气十足。他名叫郭先荣,战斗村2组村民,今年正值古稀,是战斗村20多年来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喜庆的活动现场,让郭先荣的记忆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46岁。

当时的战斗村还没通公路,仅有不足1米宽的羊肠小道,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

不甘于此,1993年,战斗村人要修路的意愿愈发强烈。

也就在这年4月的某一天,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后,村民在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下,迈出了自主修路第一步。那时,大家并不知道,战斗村将成为宝兴至今20多年间,首个自力更生修通公路的村。

没有机具,就用锄头、铁铲、背篼;没有资金,就自发投工投劳,全村总计700多人,每天就有400多人在工地上忙碌。

“你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番场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郭先荣曾是其中一员,在他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战斗村第一条通村公路在短短3个月后完工,全长7公里。为此,村民还特意在次年元旦节,举行了正式通车庆典。

路通还要电通。1997年,战斗村人再次主动出击。全体村民自行筹资11.8万元,将村中电力线路并入国家电网,结束了“洋灯(白炽灯)+土灯(煤油灯)”的历史,不再为每周必有两日停电而苦恼。

自此,这个小山村激发出了更为强烈的斗志。

在郭先荣的回忆中,一个叫郭刚志的名字多次出现。这是战斗村出的第一个养猪大户,曾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五龙乡的“养猪状元”,年出栏商品猪近60头。

也正是那时,战斗村也成为了当时宝兴数得着的养猪大村,全村228户人,户均养殖生猪8头,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多头(商品猪1100多头)。

至2007年,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战斗村7公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成为当时该县较早一批实现通村公路全硬化的村。

瓶颈制约  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下午1时,正在另一村民小组忙碌的郭刚伦,开着自家小车来到了战斗村海子棠新村聚居点。

新村聚居点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重建的,这里共安住着36户村民。为庆祝“年猪节”,每家每户门前、道路两侧树上,都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与阳光、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

不仅是安居。

两次地震后的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国家更多惠农政策的落地,今日战斗村的道路已变得更多更长,配套基础设施也得到更好的提升。先后新增的23公里通组公路(已硬化18公里),全部以原有通村公路为主线分支修建,与全村4个村民小组相连,形成了动力十足的村级产业交通小环线。

稍时,一场庆祝战斗村2017“年猪节”的大型坝坝宴,在新村宽阔的大道上开席。

一轮12桌,总计80桌的流水席,用的食材很地道。

山药是有机山药,猪是雅南猪,鸡是农家散养土鸡,蔬菜是农家绿色蔬菜,全部为战斗村所产。每桌12个菜不重样,让每位游客和村民食指大动、赞不绝口,就连足有3指宽的肥膘猪肉,也颇受女士们的好评。

看着“好吃嘴”们吃得不亦乐乎,郭刚伦脸上的笑容不断。但若是放在2013年地震前,他的脸上很难见到这样灿烂的笑容。

那一年之前,为发展特色致富产业,郭刚伦成立了恒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本地山药、时令蔬菜等方面的种植,但带动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参与村民少,品种单一,没有特色,归根到底还是销路问题没解决好。”对这段不成功的经历,郭刚伦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

此后,郭刚伦所在的合作社一度陷入停顿。而战斗村,也几乎在同一时刻经历着巨变前的阵痛。

“至2013年,村里共有200多人外出务工,占到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绝大多数。”战斗村党支部书记郭刚龙说,那一年,全村1000多亩耕地,仅玉米就占去大半,其余也多为白菜、莲花白等低附加值蔬菜。就连曾为战斗村人引以为豪的生猪年出栏量,也减少到了1000余头,村民收入全靠务工支撑。

发展不止  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2017年3月,战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

这一年,郭刚伦潜心发展两年的有机山药,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有机认证。这一年,顺应全体村民“要发展”的强烈呼声,战斗村加快了寻找转变产业发展新路子的步伐。

恰逢其时,郭刚伦找到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讨如何壮大恒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多次协商,双方确定以合作社转型为切入点,谋求带动战斗村全村产业发展。

今年5月,原本为个体性质的合作社,转变为村企联合,成为由村“两委”带动,全村群众发展产业的平台。同时,确定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法定负责人,由村委会主任担任监事长,郭刚伦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此后,合作社成员很快发展至112户,包括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4户残疾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由农户参与,并实际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隔仅1个月,合作社就与雅安一家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公司实现农商对接,并首先在发展雅南猪产业上确定了方案,“农户+村‘两委’+专合社+公司”的发展模式由此初步形成。

“该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已基本实现。”村委会主任郭刚海介绍,通过村民自行集资65.5万元、合作企业入股18万元,一处总面积70亩的雅南猪养殖基地已在今年10月投入使用。其中,64亩为活动区,6亩为饲养区。

首批喂养280头,目前已出栏34头,每头毛重100至110公斤。成效几何?郭刚海说了两个数字,普通商品猪当前收购价为16元/公斤(毛重),雅南猪则可达到36元/公斤。

身处机遇中,今日战斗村正不断加快实施第二步方案。

养殖规模将从目前的最大600头,增加至1000头。增加量将从散户养殖上获取,以基地作为种源地向农户提供猪苗,并按统一标准养殖到一定月份后,重新交由养殖基地实施“健身减肥”,每头雅南猪重量控制在100公斤左右。同时实施的,还将有有机山药。按照与合作企业约定,该村将以有机为主打,计划在海拔1700米上下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首期目标是2018年新增100亩。

口气不小,底气何在?“我们将全权负责产品的包装、宣传、销售。”合作企业负责人刘文齐直言道。

相似的发展和探索,在战斗村还有不少。

就在今年,战斗村已与一家外地企业合作,通过预付种苗款+后期技术支持的方式,种植发展了600亩脆红李;通过群众自选,新发展枇杷200亩,首次实现了战斗村果树产业规模化发展。自此,成立战斗村第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计划,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就连种植所用主要肥料的来源也明确规定——养猪基地经沼气处理后的沼渣。

从养殖到种植,从各自为政到形成合力。今日战斗村已初步走上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管理,以及“以养培种,以种还养,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路子。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产业致富的信心,战斗村将继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把产业发展好、把日子过好,与更多宝兴人一起实现同奔康。”郭刚龙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