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心中永远震不垮的堡垒——记天全县中医院党支部
天全县中医院医生紧急抢救伤者
14日,天全县中医院传出消息,该院收治的1200余名“4·20”芦山强烈地震伤员已经全部治愈出院。但是,地震发生后近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仍时常浮现在世人面前。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烟尘尚未散去的废墟中,当人们在大街上奔走呼叫寻找亲人时,天全县中医院带领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这场抗震救灾战斗中。
地震突发
第一时间疏散病患人员
4月20日8时02分,大地突然颤抖,人们惊魂未定。正在值班的天全县中医院院长陈怀斌首先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他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在第一时间带领医院班子成员及医院保卫科、办公室负责人,对病房、科室、家属院及医院公共设施进行检查,紧急通知各科室负责医护人员火速转移病患人员,并要求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一并撤离。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把全院500多名住院病人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而未发生一起拥挤踩踏等事故。
把原住院病人都安置好后,天全县中医院班子立即在医院的院子里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陈怀斌负总责,分管副院长、各临床科室、医务科、办公室分组负责。医院立即派人购回彩条布,在陈怀斌的指挥下,全员医护人员在医院前面的草坪和医院对面的空旷地带搭建起了用于安置病人的帐篷40顶,近1100平方米。
紧急施救
履行医生治病救人天职
抗震临时手术室和产房刚刚搭建好,医院就从各临床科室分别抽调2名医护人员,分设应急接诊预检分诊组和急诊急救处理组,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应急医疗救护组由副院长彭光忠负责指挥;急诊预检分诊组由医务科科长杨锦负责,承担急诊伤病员接诊分诊处置。地震伤病员急诊急救组由聂政权、急诊科护士长高苏负责,从各科室抽调的7名医生、9名护士及麻醉手术科承担地震伤病员紧急救治。对于需要转诊者,经及时、准确、有效的早期处置后,安排医护人员及时转至上级医院,转院过程中,无一起意外事件发生。
当天9时左右,救护车送来一名伤员,陈怀斌检查后发现患者因为地震震塌的墙壁砸伤了左脚踝,踝骨裸露,需要实行紧急手术。但由于手术室在四楼,余震中无法进入,于是在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医院的医生为这名患者做了左脚踝支架,并对砸裂的皮肤进行了缝合。术后病人的体征正常,恢复良好。天全县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外科医生陈若雷在地震中坚持为患者清创缝合、包扎伤口。安置这名病人后,他又与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冒着被掉下的水泥、砖头和瓦砾砸中的危险,一天时间里,先后接治病人近200名。医院外科医生李涛身患肝癌,先后经历了8次化疗,并有颅内血肿,却在地震到来的第一时间加入抗震救灾大军,肩背手抬,转运救治病人,连续奋战30小时未合眼。
仅4月20日当天,天全县中医院先后紧急安全转移在院病人537人;接收诊治地震伤病员538人,转上级医院30人次,紧急手术7台次。
抗击灾难
筑起医患心中震不垮的堡垒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在这次地震灾难中,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天全县,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医院的工作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天全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苏强带领医院党员医护人员先后为患者搭建帐篷1100多平方米,搭建临时病房近800平方米。尤其是搭建临时病房的党员顶着烈日,砍树修路、平整土地、搬运物资、搭建房屋,没人喊累、没人叫疼。
医院所有党员,无需动员,只要有余震,大家都主动投入到紧张的转移、安置病人工作中。在搭建帐篷和救治伤员中,党员和普通医护人员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医院的患者服务,是在履行治病救人的天职,也是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与此同时,天全县中医院党支部还组织医院后勤和医护人员,按时、按量向病人和家属发放食品、饮用水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确保了患者们医疗无间断,生活有保障。
在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的过程中,天全县中医医院原有住院病人全部得到及时安全转移、医疗救护有序推进、地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所有病员及地震伤病员全部进入帐篷式防雨蓬妥善安置。天全县中医院,成了医患心中一个永远震不垮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