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在大渡河畔解码红色基因传承

来源:
2025-05-18 09:25
浏览:
收藏 打印

刘波在红军渡讲述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参观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李聚奎之子李生雨向队员们讲述父辈的故事和个人的经历

□本报记者 黄伟

五月的大渡河畔,江水奔涌,涛声依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5月13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在石棉县安顺场镇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广场启动。

滔滔江水裹挟着历史回响奔涌向前,大渡河畔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近百名媒体记者、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文艺工作者和志愿者代表组成的5支队伍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在亲历者后人、军事专家与船工后人的多角度讲述中,一场跨越90年的时空对话徐徐展开……锈迹斑斑的枪械与迷彩服上的泥土,战地日记的墨痕与抗震救灾的足迹,述说着红色基因从历史烽火到新时代新征程的动人故事。

铁锁惊涛 将星后人还原烽火记忆

5月13日,跟随着五支队伍的脚步,开国元勋朱德外孙刘建、杨得志将军之子杨建华、开国上将李聚奎之子李生雨,信步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纪念馆内,展陈以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为主题,分为伟大的史诗长征、强渡天险大渡河、胜利会师三个部分。馆内陈列着大量文物,包括红军当年战斗时用过的枪炮、大刀、旗帜、船只等实物、信函原件,还有大量的图片等展陈内容。

在纪念馆内,刘建找到外公的战地日记:“1935年5月25日,船工赤膊立于浪尖,枪弹撕碎桅帆却撼不动船身分毫……”

杨建华指着渡河作战图,红军“孤舟突围”的往事仿佛跃然眼前。

那些锈迹斑驳的步枪、褪色的布质标语、被弹片洞穿的木船残骸,在将军后代的讲述中重获生命。

队伍行进到李聚奎将军画像之前时,李聚奎之子李生雨向众人讲述了父辈的故事和个人的经历。

“很多年后,所有的名字都会淡化,只有那种豪气和勇敢,那种革命精神,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李生雨的言语铿锵有力,让队员们感受到长征精神在后代身上的延续。

宣讲结束后,李生雨摘下帽子,整理衣着,站在李聚奎的照片下,与父亲隔着时空合影。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细节的具象复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

民心向背  军事专家解读红军制胜关键

“同样的天险,类似的追兵,却书写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在安顺场红军渡处,国防大学教授、军史专家刘波指着背后的大渡河说,1863年石达开在此折戟沉沙,1935年红军却在此绝境突围。

安顺场位于大渡河90度急转弯处,两岸大山夹峙,湍急水流奔腾,形成了天然军事屏障。1863年5月,石达开的大军被困此处47天,最终“壮者战死,妇孺投河”。而1935年5月,红军仅用数条木船突破天险,创造军事奇迹。

“1935年5月,红军陷入前有天险大渡河、后有国民党追兵的绝境,对面山上的敌军居高临下疯狂阻击。”刘波的讲解铿锵有力,将众人拉回1935年的战场,“为突破封锁,红军挑选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5月25日,在当地船工协助下,突击队仅凭数条小船,冒着密集炮火强渡汹涌河水。”

分享中,刘波特别将红军强渡大渡河与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红军尊重彝族习俗,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获赠粮草并开辟密道。红军在安顺场用银元购买物资,留下“借门板必擦净归还”的佳话。红军获得8名船工冒死相助,船工帅仕高家族至今珍藏当年红军支付的银元。“民心向背,是取胜的关键。”刘波说,红军能够成功渡河,关键在于获得了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红军以“秋毫无犯、为穷人打天下”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信任,8名船工冒着生命危险加入渡河战斗,用血肉之躯搭建起胜利的“水上桥梁”。

“铭记历史,更要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告诫。”刘波表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奇迹,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帮助。新时代长征路上,唯有不忘初心、与群众心连心,才能续写辉煌。”

军民情谊  船工后人的精神传承

“爷爷常说,当时河水里都飘着火药味。”帅仕高之孙帅飞凝视着奔涌的大渡河,向“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的参与者们讲述了1935年的惊心动魄。

作为强渡大渡河第一船主舵手帅仕高的后人,帅飞身着迷彩服的身影与90年前帅仕高的英雄壮举,在安顺场的山水间构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1935年5月,红军抵达安顺场,在马鞍山设临时营地。当时国民党散布谣言,百姓心存疑虑。爷爷因父母患病留家,亲眼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与谣言中的‘匪军’截然不同。”帅飞回忆起爷爷当年给他讲的故事。

帅仕高认定红军是为百姓谋幸福的队伍,主动召集7名船工加入渡河行动。他担任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主舵手。

当时,河对面是敌人的碉堡,猛烈的火力不断朝小船攻击。船卡在了河中的礁石上,如果不及时挪开,船上的红军和船工将成为活靶子。“渡河当天水流湍急,船只数次被冲向险滩。关键时刻,4名船工跳下水抵住船身,4人拼命划桨,在枪林弹雨中为红军打开生命通道。”帅飞说。

此后,帅仕高继续留在船工队伍,护送一批批红军渡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帅仕高的贡献被铭记。2007年,在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帅仕高被评为“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

“这不仅是爷爷的荣誉,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我会永远铭记爷爷的教诲,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这粒红色火种在帅飞心中燎原。帅飞高中毕业当兵入伍,退役后回到老家,如今是安顺场镇安顺村“勇士突击队”的成员。

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帅飞主动报名担任安顺场镇勇士突击队队长,带领14名队员在崇山峻岭中穿越多个塌方点,徒步进入受灾较重的乡(镇)参与救援。峭壁落石间开辟的生命通道,恰似当年大渡河上的希望航迹。

峥嵘岁月见证军民血肉情,帅飞的分享,让在场众人感受到“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的代代相传。

大渡河畔的宣讲,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当涛声与讲述声交织,红军勇士的呐喊、船工们的号子仿佛穿越时空,化作激励后人的动力,正如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编后语

站在大渡河畔,历史的涛声与新时代的脉动在此交织。从将星后人对烽火岁月的深情追溯,到军事专家对“民心向背”的深刻解读,再到船工后人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精神接力,这场跨越90年的时空对话,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是对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的生动诠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锈迹斑斑的枪炮与新时代的迷彩服同框,当战地日记的墨痕与抗震救灾的足迹重叠,我们看到的是长征精神“形”与“魂”的延续——它既是纪念馆里凝固的文物,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鲜活力量。正如船工后人帅飞在震区开辟生命通道的身影,与90年前祖辈驾船突破封锁的壮举形成的精神呼应,证明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与时俱进的传承。

岁月长河奔涌不息,精神灯塔照亮前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把大渡河畔的“精神密码”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才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