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古镇一个“富民”的古村落——走进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

来源:
2013-12-15 10:08
浏览:
收藏 打印

  今年8月7日,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市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被列入名录中。

  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因“清溪古镇”而闻名,富民村正好坐落于古镇之中。

  富民村有何历史,有什么值得我们期待的精彩之处?

  让我们走进清溪镇富民村,找寻它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魅力。

  12月5日,阳光照耀在大相岭泥巴山山脚的一处宽阔平坝上,平坝上房屋林立,一座古色古香的村庄坐落其间。

  这里就是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

  古街、古建筑、古文化等,成就了一个“富民”的村落。

  古街 九街十八巷的魅力

  12月5日中午,54岁的李锡波端着饭碗,坐在天井内给孙子讲房屋的历史。他居住的房屋,是一个精致的四合小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这里曾是一个‘五星级酒店’,当年戴季陶、张大千,还有西康省主席刘文辉都在这里住过。”李锡波说。“这里曾是汉源县县城。”李锡波见孙子有些茫然,解释道。

  毕生研究雅安地方文化的曹宏先生(已故),在其所著的《汉源县简史》中记载,从汉武帝置旄牛县开始,今汉源县境内,曾出现城阳县、晋乐县、沈黎县、汉源县、阳山县、飞越县、通望县、清溪县等县名,加上武职县级行政机构,如松坪土千户等,共有县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13个。同一县名又迁治数地,同一时期又建置数县,因而曾作省、市、县的治地达8处之多。而清溪,作为县城治地,在历史上时间最长。隋仁寿四年(604年),清溪镇属沈黎治地,隋末并沈黎县入汉源县。唐朝如意元年(692年),汉源县县城由九襄迁到清溪。在随后的1268年中,清溪一直是清溪县(汉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1950年,汉源县治地迁往新成立的九襄镇,清溪镇才结束了1300年为州县治地的历史。

  清溪镇富民村十字路口,一座四合院旁边,是一幢新修的民居,门厅、窗格子具有仿古气息。房间内,清溪镇退休干部任沛雄坐在书桌前,用仿宋繁体工整地竖行排列抄写《清溪古文化》。

  “用繁体字抄写,更显古色古香。”作为清溪古镇文化的研究者,任沛雄不知接待了多少记者。房间内除摆放着10多本关于清溪古镇的线装书籍外,墙壁上还挂着历年来各大媒体关于清溪古镇的报道。

  房屋正中,一幅图片占据了整个墙壁,任沛雄介绍:“这是威尔逊拍摄的清溪古镇图片,相当珍贵。”1908年8月5日,名噪西方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途经汉源,拍下了清溪古镇的全貌。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清晰度很高。照片中,小镇坐落在一个山间平坝上,小镇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之内有纵横的阡陌,有鳞次栉比的屋宇,有屋舍俨然的书院。整个清溪镇北枕崃山,东西南临涧。城中屋宇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恍若一个世外桃源。

  “从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角度看,清溪古镇是一个典型的绝佳范例。”任沛雄说,“清代,清溪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古城东、西有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

  清溪虽有九街十八巷,但主街只有两条,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其余街巷十分狭窄,穿行其间,一弯一拐,就到了另一条街(巷),犹入八卦阵,让人眼花缭乱。

  沧桑百年已逝,汉源清溪古镇的美丽在黑与白之中被定格下来。

  古建筑 记载金戈铁马的传奇

  一条长长的土城墙,矗立于清溪古镇内。

  清溪人在墙的一面生活,在墙的另一面劳作;中间,只需穿越一个被叫做“城门洞”的进出口。

  “这是清溪古镇的北城门,叫武安门。”任沛雄说,“古城筑有城墙,高2丈8尺,周长7里7分,门有四:东门叫省耕门,南门为阜财门,西门叫通化门。”

  清溪镇东南西三面临绝涧,北枕大相岭之麓,筑以城墙,易守难攻。这样的军事要塞,也是历朝设治清溪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军事,不得不提起唐代的两位大将:韦皋和李德裕。

  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任西川节度使,筑黎州城垣以御强敌。

  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李德裕就任西川节度使。到任后,他立即加固清溪关。随后,清溪关以北的旄牛道改称“清溪道”。

  在韦皋和李德裕的治理下,他们多次击退了进犯的南诏军队,使一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古城的居民安居乐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日照、气候、土壤栽种花椒。清溪,成为了“历代贡椒之源”。每年7月,这里还举行“椒会”。如今,汉源也被称为“中国花椒之乡”。当时,成都的丝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西藏的马匹药材、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全在这里汇聚中转;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安定的生活,成就了清溪的繁荣,被称为“建昌道上小潼关”。

  现在,这里居住着富民村7个组563户1800多人,他们以花椒、樱桃等为产业,正从致富之路奔向小康之路。

  古文化 崇文之地显精神

  清溪文庙是清溪古镇内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

  走过高高的“万仞宫墙”进入文庙内,只见古杉参天,斗拱重檐、琉璃碧瓦的大成殿,精心镌刻的棂星门,还有滴水桥、泮池、礼乐亭等设施,庙内还有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

  庙里一株树身光洁的千年紫薇,每年都会花繁叶茂;另一株如伞的桂树,也已生长百年以上。

  在文庙建筑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坊顶有4根龙缠冲天柱;龙身为镂空雕刻,精妙无比,全国罕见。浮雕图案中,状元打马游街图特别传神,状元喜气洋洋,百官也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任沛雄介绍,清溪文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1800年),几经兴废,光绪九年(1884年)全部落成,共三进院落,总面积5145平方米,费银22300两。

  在建文庙前,这里是远近有名的玉渊书院。玉渊书院建于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收汉、番、夷子弟入学,为雅州境内最早学院,仅比朱熹建白鹿洞书院晚26年。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成为汉源县清溪区办事处驻地,由此得以保存,成为目前川西唯一保存完好的文庙。如今,文庙内还有一个2002年才立的状元碑,将1978年恢复高考后,汉源县文、理科高考前三名的考生大名镌刻在上。

  而文庙正对面,是新修的清溪镇中学。学校里正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撞击在“万仞宫墙”上,发出悦耳的回声。崇文的精神还在延续,清溪人的精神还在继续。

  从2007年开始,清溪镇就着手打造清溪古镇,2008年后,清溪人就有意识地开始保护这里的古建筑,保存住清溪古镇原有的风貌。

  如今,经历了两次地震的清溪古镇,穿越灾难,依然美丽。

  今年,清溪镇富民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对于任沛雄、村党支部书记董淑萍和村主任张永峰等人来说,那是一件相当喜庆的事情。

  “清溪古镇的明天会更美好!”张永峰说。

  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