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门前路 致富有门路 名山区打造茶产业经济走廊助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13 日,一辆车行驶在名山区茶产业经济走廊上。
改造后的农村道路成了茶产业经济走廊。
名山区改造前的农村道路。
“现在路修好了,不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还带动了产业发展,引来了很多外地游客,我们致富增收有了新门路。”13日,说到家门前修建一新的道路,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村民罗怀林高兴得合不拢嘴。
罗怀林家门口的路是一条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农村公路,耗资4000万元建设的这条茶产业经济走廊全长32公里,经名山区皇茶大道、名王路至中峰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串起了名山区的蒙阳、城东、万古、新店、中峰五个乡镇,沿线有莫家广场、红草新村、清漪湖、樱桃塘、百丈湖、牛碾坪等多个观光景点。
一条路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为沿线发展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名山区以茶产业经济走廊为主干,以茶业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在花香茶海骑行,感受得到茶叶的清香、空气的朗润、田园风光的陶醉,也体验到速度、活力、激情和美丽。
往日贫困户变身小老板
罗怀林一家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贷款建起了新房子,现在,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准备开办茶家乐搞旅游接待。
“营业执照已经办下来了,我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后就可以正式营业了。”罗怀林说。
沙河村是当地的贫困村,早年由于道路基础设施落后,村里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群众的收入上不去。
随着沙河村道路加快建设,有了交通打基础,当地很多群众开始种植茶叶。有了便捷的交通,公路沿线也出现了不少制茶的工厂,群众守着家采茶,转身就能卖成钱。“茶叶收入已经成为了沙河村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沙河村干部高兵说。
沙河村道路只是名山区茶产业经济走廊的一小段,这条全长32公里的道路是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名山区统筹茶产业发展,斥资4000万元建设一条集改善交通、发展产业、拉动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道路。
如今,茶产业经济走廊沿线的茶叶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态、舒适的环境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正是看准了当地旅游发展的潜力,罗怀林准备自己经营茶家乐。就这样,往日的贫困户靠种植茶叶脱了贫,如今又即将摇身变成小老板。“这都是门前这条路给我带来的变化。”罗怀林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往日烂泥路今日骑游道
在高标准建设的茶产业经济走廊上,游客可以选择自行车骑行或徒步,感受茶园的静谧,呼吸新鲜的空气。
“太棒了,一家人骑自行车穿梭在茶园间,道路畅通、起伏有致,非常惬意。”一位从成都举家来游玩的游客说,“我们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了,在这里骑车游玩,然后品尝农家菜,感觉很好,上一次我们还体验了采茶,一家人都玩得很高兴。”
对于脚下的骑游道,游客们不知道的是,以前这些道路大多是烂泥路,硬化了的也就是水泥路,能够保障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但远远谈不上发展旅游所需要的舒适度、美观性。
通过改造提升,茶产业经济走廊不仅将名山区主要的茶叶产区串联起来,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骑游健身、休闲娱乐、观景养身的好去处。
从红草新村经清漪湖再到牛碾坪,在这条茶产业经济走廊上,随处可见当地群众种茶、采茶的身影,茶家乐、小超市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张营业,而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淳朴的乡土民风更是让外地游客在看山望水中记住那悠悠的乡愁。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昆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