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希望 奔康新目标——部分致富带头人、脱贫户和村干部的新年新愿望
辞别2018,迎来2019。
2018年,脱贫二字对于雅安人来说,都很熟悉。当看到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沉到扶贫一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时,我们点赞满满;当看到昔日的贫困家庭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扶持下旧貌换新颜时,我们感到喜悦。尤其当听到一个个脱贫示范户提振精气神的故事时,既充满感动,又深感钦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曾经都被头上的这顶“帽子”压弯了腰,但在脱贫攻坚开始后,扶贫帮扶唤起了他们的内生动力,重新燃起创造幸福生活的斗志,重新挺起不甘于被生活打败的脊梁;他们奋斗的经历很平凡,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脱贫奔康在2018年的雅安大地已结出累累硕果。
岁末之时,记者赶赴部分脱贫户、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家里,倾听他们的新年心愿。
脱贫户王建兵:
“娶个媳妇成个家”
王建兵拿着股权证,现在他的日子越来越好
一样是打扫卫生、买菜、炖鸡,但说到即将到来的新年,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村民王建兵感觉不一样。
2017年10月,六城村顺利脱贫退出,64块贫困户信息牌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中,其中有一块上面写的就是王建兵家的信息。
“脱贫退出后,感觉腰都直了,节日过得也有底气,更有滋味了!”王建兵一脸的喜庆。
村道弯弯绕进山林,流水潺潺菜地飘香,王建兵的家就坐落在六城村一处重楼基地的旁边。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苦日子终于到头了。”王建兵身材瘦小,但说话声如洪钟。
这些年,苦日子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迹。 一场意外落下右手残疾,因为贫困36岁还未成家,一直以来王建兵自己守着几亩田地,种着水稻、红薯、玉米“老三件”,从开春忙到年尾,也只能勉强解决饥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4年,王建兵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了精准扶贫政策扶助,残疾人补贴也落到实处。但彻底走出贫困,光靠这些还不够,得有致富的门路。”王建兵看到身边的邻居都在上山移植重楼,琢磨着何不依托重楼基地的种植技术,靠着勤劳创造新生活。
自退耕还林以来,六城村林地渐渐多了起来,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而重楼属于喜阴植物,王建兵在养鸡的同时,便尝试着将重楼苗挖出来,栽种到家门口的空地上。由于没有任何种植技术,王建兵屡试屡败。
为了帮助王建兵掌握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和他对接,耐心细致地传授重楼种植技术。王建兵细心研究,摸索试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重楼比较适合大面积栽种,而且易于管理,市场销路也稳定。于是又买了重楼种子,扩大了种植面积。就这样,一个冬天过后,他栽种的重楼全部成活。而今,王建兵已经掌握了重楼的人工栽种技术,获得了较好收益,这让他乐不可支。
如今,王建兵说自己“也是有产业的人”,生活不再愁。在王建兵的脱贫档案里,记者发现了脱贫攻坚产业帮扶股权证,上有“分红金额”字样。
“没有投入劳动力,拿着股权证就领到分红,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王建兵所说的股权证,是六城村依托当地残联以实施扶贫资金股权量化为切入点,成功撬动党组织、企业、贫困户三方利益杠杆,实施的一套“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党群利益联结新机制,为脱贫攻坚选准了发展路径。
谈起未来,王建兵充满期待:“解决了温饱,开启新生活。现在村集体产业分红、有土地能种植、有路能走出去,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对于未来,这个中年人充满期待:“虽然快过年了,这一年和新一年还真没好好想一想。”王建兵说,“边走边看吧。”
“有什么新年愿望?”
“愿望很多,要能实现才行啊,呵呵。”
“新一年最希望的是什么?”
“有了稳定收入,接下来要借着政策的东风尽快致富。”
“还希望什么?”王建兵停顿了好一会儿说:“娶个媳妇,成个家。”
屋里,炉火烧得正旺,锅中煮着猪肉和土鸡,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
致富带头人黄强:
“让老百姓尽早致富奔康”
黄强回乡种植羊肚菌,带动村民致富
2018年12月27日清晨,冬雨飘洒在天全县仁义乡桐林村,村里寒意阵阵。村民黄强哈了口热气,一骨碌地从被窝里爬起来。“快过元旦了,趁着节前,我要给村民开‘小灶’,特别辅导种植羊肚菌技术。”
去年春节,离家多年的黄强,从外地回到了家乡。除了满满的归乡喜悦外,黄强还带回打工赚来的“第一桶金”——数万元的务工收入。这笔资金作为黄强一家的启动资金,投入到桐林村羊肚菌种植中。
贫瘠的土地、偏远的地理位置,曾一度成为桐林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收成微薄,高山阻断了村民出村路。”该村第一书记陶荣强说,四年前,这里是天全县贫困村之一。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该村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希望通过产业发展,打破脱贫“瓶颈”,走出一条可持续致富道路。
羊肚菌每年11月左右开始栽培,其采摘周期可以持续到次年4月。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发展羊肚菌时间短见效快,经济价值高。而说到桐林村的羊肚菌种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黄强。
2016年,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黄强回乡种植了7.2亩羊肚菌。第二年3月,羊肚菌试种成功,为桐林村打开了致富大门,更是为全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村植被良好,生态环境好,无污染,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羊肚菌。”黄强说,在2016年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村里加大了投入,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了110亩羊肚菌,其中有10亩是利用村上的产业扶持基金种植的,属于村集体经济。
村里发展羊肚菌,除了经济增收,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搭建大棚、培植菌种、种植管理……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从2018年9月底到现在,最多的一天需要40多个人务工,我们都优先选择脱贫户。”黄强说,截至目前,全村务工费就已达到10多万元。
作为致富带头人的黄强一方面对种植户积极提供技术和项目指导,把他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另一方面,他为困难群众提供赊购菌种服务以助其走出资金周转不灵的窘况。
“都是本村群众,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更加不能发展,永远走不出困境。等他们以后环境好起来,慢慢还给我也不迟啊。”面对赊购资金,黄强表现得十分从容、淡然。
“让老百姓尽早致富奔康。”黄强的新年愿望,代表着全村村民的愿景。黄强告诉记者,2019年他将继续带领全村群众,发挥好带头人作用,一起努力劳动,走上奔康致富路。
此时,桐林村山间地头到处焕发勃勃生机,充满丰收的希望……
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
“希望我们村的日子
越来越好”
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
天气越来越冷,骆云莲的腰椎时不时隐隐作痛,“腰间盘突出,老毛病了。”她用手捶打了几下,“还能动,没得事嘛。”
48岁的骆云莲是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是她当村党支部书记的第8年。
骆云莲出生在这里,当年在县城读完高中的她,算是村里的文化人,曾有过不少机会能走出去,但她选择回到村里。古路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深藏在大山深处,村民们居住分散,绕村里走一圈要一天。
以前村里水电路不通,一家人挤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屋子中间架一个火堆,做饭的烟雾不仅呛人,还把屋顶都熏黑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修了新房子,还用起了互联网,村民可以在网上买卖了……”一点一滴的变化,骆云莲都如数家珍。
古路村海拔1400米,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特别适合发展高山优质核桃、花椒。过去受道路不通、技术缺乏、销路狭窄等因素制约,全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收入匮乏。村里结合全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走产业扶贫“新路子”。
汉源县先后协调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到古路村开展产业调研、技术培训、农技服务,帮助全村发展优质核桃、花椒,实现户均纯收入增长7000余元。
几年间,骆云莲见证了古路村的老百姓从极度贫困到脱贫“摘帽”。她告诉记者,“古路村把环境劣势转化成产业资源,依靠这片山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如今,古路村有了产业,也通了路。成功“转身”后的小村庄,不但打开了外界市场,也吸引村民回家,不少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发展旅游产业,并带动村民致富。
“从留不住人到变为‘聚宝盆’,古路村的脱贫之路,在于转换思维,锁定正确的发展道路。”骆云莲告诉记者,让她开心的是,目前村子致富有了盼头:汉源县食药监局定点帮扶村子,不仅给村里做了产业规划,还打算给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一名村医……
“新的一年,我想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骆云莲说,余下的半辈子她还打算待在村里,帮着村民致富奔康。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