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 红军飞越天堑 留下战争传奇
5月30日,记者按中央红军当年北上的路线,从石棉出发,往泸定桥方向前行。
80年前,红军强渡大渡河后,往泸定桥,飞夺泸定桥。
80年后,泸定桥已然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铁索桥迎来八方游客
历史的足印
飞夺泸定桥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5月25日,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是,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
红四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昼夜兼行240里山路,于29日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下午4点,22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仅用两个小时就占领了泸定城,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元帅,其中就有八位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
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朱德曾题下“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现实的新貌
辉煌历史印证地
泸定县城,一座铁索桥迎来八方游客。
今天的泸定桥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泸定桥头的街区游人如织,成为整个泸定县城最为热闹的一段。
桥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泸定桥”三个大字。
泸定桥上,写着此桥的历史。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该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
如今的泸定桥,桥长100米左右,13根碗粗的铁链,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两旁的扶手。走在泸定桥的木板上,脚下湍急的大渡河匆匆流过,人在略微晃动的桥面上难免感到一丝寒意。
现在,甘孜州红军长征纪念馆、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坐落于泸定县城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相连。该馆以红军长征在甘孜、川藏公路建设为主要陈展内容,占地28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75平方米。
伟大的精神
飞夺天堑创战争传奇
80年前,川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河,拆除了泸定桥桥面的木板,只留下13根铁索。由22人组成的红军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在铁索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了桥头的守军。
经过两小时激战、“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飞夺泸定桥”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毛泽东为此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句。
长征路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抒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传奇诗篇。
飞夺泸定桥的精神,代表了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这座精神丰碑,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首壮美史诗。
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