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县(区)今年要打造两个新村建设样板 我市出台《意见》大力推进以生态村落为特色的现代新村建设
新村建设具体是如何规划?新村样板“长”什么样?如何将特色产业与生态村落建设相融互动?昨(13)日,记者获悉,全市《关于大力推进以生态村落为特色的现代新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指出,2012年,每个县(区)要打造两个新村建设样板。新村样板要在推进机制、资金筹措、农房建设质量及风貌塑造、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要素上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引领面上的建设。
【目标任务】
力争在2012年启动建设新村(聚居点)83个,完成新村(聚居点)建设 80 个(含续建),重点打造新村建设示范点 22 个,建设新农村综合体6个。
【规划先行】
坚持“六个注重”:注重凸显生态特色、注重产村相融、注重功能完善配套、注重美观实用性、注重群众性、注重刚性控制和引导
新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
《意见》指出,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总体要求,突出雅安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元素,高起点、高水平搞好新村规划设计,坚持“六个注重”。
每一个新村都是一个夯实我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生态细胞”。
《意见》指出,新村建设要与生态村落建设相结合,推进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打造具有雅安特色的生态村落;要统筹考虑新村和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最终实现互动相融发展。
此外,新村建设还要注重功能完善配套,努力让规划的新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广泛听取和采纳村民的意见,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品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美观与实用兼具。注重刚性控制和引导,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新村建设。
【新村样板】
2012年,每个县(区)要打造两个新村建设样板。要挖掘和总结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建设更加适合当地风貌特色的农房,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意见》指出,各县(区)要整合项目资金,沿重要交通干道、旅游干线、场镇周边等,集中力量率先打造一批新村建设示范点。2012年,每个县(区)要打造两个新村建设样板。
要挖掘和总结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建设更加适合当地风貌特色的农房,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并进的要求,科学规划探索建设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新农村综合体;积极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灾区发展振兴、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
【配套建设】
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意见》指出,在新村建设中,要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村落民居建设的同时,要以形成适度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为目的,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升新村功能和水平。
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要求,扎实推进新村环境综合治理进村入户。
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公共服务网络由县乡延伸到村、新型社区,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
积极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即“村级组织(村两委)+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在此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文化、法制、道德教育,大力推进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响)、农村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争创精品文化旅游村寨,立足雅安本土特色文化,努力创建一批有较强影响力、以特色文化聚合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产业支撑】
围绕生态村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与生态村落建设相融互动、相得益彰
《意见》指出,我市将大力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生态优势,按照“北茶竹、南果蔬”的总体布局,从区域自然地理、现有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茶叶、林竹、优质果蔬、中药材、小家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各地都能形成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中,要注重按照生态的要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为目标,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依靠科技,把雅安打造成中国“绿谷”。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转化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强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雅安特色知名品牌;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努力开拓销售半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集观光农业、绿色消费、生态游乐、假日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 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