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巴蜀圆形“王”字纹青铜印章:古蜀文明的微型“密码本”
战国巴蜀圆形“王”字纹青铜印章
一枚青铜印章,直径仅3厘米,形制精巧,但印面却没有文字,只有着神秘的符号——太阳、星辰、卷云、托举的双手,以及醒目的“王”字纹。这就是战国巴蜀圆形“王”字纹青铜印章,是荥经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56枚巴蜀印章之一。
1986年,这枚战国巴蜀圆形“王”字纹青铜印章在荥经县严道镇(今严道街道)同心村出土,印章通体由青铜铸造而成,印体为扁平形状,印面呈圆形,印钮为桥形,直径3厘米,钮宽1.1厘米,通高1厘米。印面有太阳、星星、卷云图案,代表着天;在太阳下方,是一双呈现托举形态的双手;双手下,还有一个“S”形纹,代表着阴阳调和;在“S”形纹下方,有一个“王”字纹,代表着大地与人。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一套象征系统,整体传递出人与天地和谐共处,阴阳调和的理念。
太阳、人形、心形、“王”字形……自20世纪20年代起,四川地区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均发现有类似的神秘图案,这些图案和后来发现的青铜戈上的戈文、印章,被学者推测为古蜀人的文字,统称为“巴蜀图语”。其中,巴蜀印章虽然体型不大,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在荥经县,仅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印章就有56枚。
有关于巴蜀印章的用途众说纷纭。有说印章是巴蜀部落的图腾,有说印章是巴蜀的古老文字,有说印章是边关重镇商贸通行的信物,有说印章不过古人的腰间饰物……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巴蜀印章与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性别等无关,它并不是墓主身份等级、财富的标志,而可能是表示其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技能。
事实上,古严道的边境贸易非常发达,是各种物资进入西南夷和出口中亚、西亚、东南亚的重要关口,巴蜀印章极有可能就是边关政治、军事、商贸活动的通关凭证。
当然,这都只是学者们的推测。由于巴蜀图语中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现在我们只能结合图像和其余各方面的因素,猜测其中的含义。
小小的青铜印章,藏着诸多待解谜题,它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及特殊价值,仍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考证。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它将揭开巴蜀文化神秘面纱,让世人得以窥探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荥经县博物馆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