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波》 再现雅安隐蔽战线风云
《红色电波》开机仪式现场
《红色电波》海报
《红色电波》拍摄场景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鲁妮娜
1942年的雅安,深夜巷弄里只有更夫的梆子声。
一间民宅的阁楼里,一盏油灯总在固定时刻亮起——灯下,一双手飞快调试电台旋钮,“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压得极低,像藏在暗处的心跳。这串密码,为何让军统特务全城搜捕?这对昼伏夜出的夫妻,又在替谁守护着足以撼动西南格局的秘密?
10月15日,由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雅安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雅安市档案馆、中共雅安市委保密机要局联合推出的红色题材微电影《红色电波》正式开拍,将再现王少春(影片中化名王博韬)夫妇在隐蔽战线艰苦斗争的感人故事。
一段雅安隐蔽战线史诗
1942年,坐落在雅安城南苍坪山下的一所院落,某扇窗会在固定时刻透出微光,又迅速熄灭。
极少有人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这对夫妻从重庆悄悄来到雅安。他们不像战士那样扛枪,却总在深夜紧闭门窗;他们说着“做小生意”,却对电器零件格外上心。
1949年12月,刘文辉起义发出通电,郑重声明:刘、邓、潘三部从即日起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竭诚服从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西康和平解放。
这封通电,正是由这对夫妻的电台发送。
王少春夫妇受中共中央指派,从重庆秘密进入雅安,建立地下电台,承担起党中央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之间的联络任务。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们每日传递情报、传达指示,开展统战工作,成为连接延安与西康军队势力的重要桥梁。然而军统特务并未停止侦察,王少春夫妇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与敌人周旋,屡破困局,坚守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微电影《红色电波》讲述的,正是雅安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地下斗争故事。
一脉相承的匠心之作
《红色电波》是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牵头策划的“红色三部曲”系列微电影的收官之作。
此前推出的《星火》《红色粮仓》已在央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反响热烈,并屡获国内外荣誉。
电影编辑、导演杨宓介绍,《红色电波》作为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后启动拍摄的微电影,在主题选择上一如既往以“红”为线,既梳理清晰的历史脉络,又彰显鲜明的地方特色。
《红色电波》的风格,将延续首部《星火》及第二部《红色粮仓》的基调,同时在叙事表达与拍摄手法上持续优化。
《红色电波》的悬念设置以谍战类型为壳,以历史真实为核,通过时间压力、信息差、人物反转等手法构建一张精密的叙事网络。
电影中,我党地下工作者、军统保密局、地方军阀三线交织,通过电波开展暗战较量。
“其核心悬念不仅在于谁胜谁负,更在于展现革命者在绝境中如何以智慧与信仰破局,最终揭示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杨宓说,相较于前两部,《红色电波》更注重情节起伏与反转,节奏更快,强化氛围营造;情感上,将在残酷革命斗争背景中凸显革命的坚定性与理想主义光芒。
光影到文旅活化之路
10月15日开机后,《红色电波》正式进入拍摄,拍摄地点为雨城区张家山上的刘公馆。
融入雅安当地特色,也是本系列微电影的特点之一。
《红色电波》除在雅安实地取景,还将融入雅安特色建筑、历史遗迹、茶文化及川剧元素,增强地域辨识度与历史真实性。
饰演王博韬的演员耿圣凯坦言,自己在第一次看剧本时就深深被这个故事所吸引;查阅资料后,更加钦佩王少春这位隐匿的英雄,“他明知这一走就是永远的离别,依然选择为胜利献出自己的生命。”
耿圣凯说,演好这个角色,拍好这部剧,是对雅安革命烈士最好的祭奠。
《星火》故事发生地为雨城区八步镇八步村。影片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蚂蟥岗路段得到硬化改造,成为雨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粮仓》取景地为天全县红军村。影片不仅提升当地知名度,让特产香谷米被更多人知晓,更有力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杨宓表示,《红色电波》在拍摄期间,将继续挖掘影片背后的真实历史事件,通过“影史互动”持续吸引公众,延伸红色故事传播力。
《红色电波》拍摄完成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将继续深耕红色题材影视创作。雅安作为红色沃土,拥有丰富的创作素材,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西干校)、百丈关大战等革命历史事件,以及抗日英烈乐以琴、抗战工程乐西公路等,均具备深入挖掘与创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