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山石梯道:雅安老城的休闲景观道

来源:
2014-11-30 10:57
浏览:
收藏 打印

  编前语: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精彩故事。

  而每一座山,都有通往她内心和山巅的道路,都有属于她自己的一个时代——

  仿若蒙顶,在铁索或公路未上之前,蒙顶山亦是石板道路上山。

  又如上里古镇,马帮驮铃清响之时,昔日竹林幽深之处,亦有那北往南来之客。

  再比之南方丝路,清溪、九襄……风雪、山花、古庙、人声,处处皆画景。

  春来之时,柳绿花红,酷夏之际,浓荫盖日,秋来蝉鸣,硕果累累。又隆冬时节,披霜挂银……一路之上,景观每每触动于心。

  而道路或繁荣,或寂寥,或荣光显赫,或艰辛曲折。

  每一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道路,或许就是我们曾经生活、曾经居留、曾经经过、曾经讴歌感叹,亦或曾经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

  从景观道路的角度,回忆过去的熟悉青春,再现曾经熟悉的休闲方式,品味我们身边过去的慢生活,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漫生活”。

  《石板路上看雅安》系列报道,即是撷取雅安一条条休闲景观路,以期图文并茂地展现雅安的老记忆、老生活,或是眼前的时尚光鲜大道,把凝结的时光之美留给广大读者。

  一条蜿蜒古道,与老雅安城相伴相生;一个古老传说,留给雅安千年周公之梦……在雅安城市郊外通往周公山人尽熟知的这条石板路上,曾经往来了无数的凡夫俗子和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一段段的美丽传说与故事。

  这,就是周公山道。

  过去,3330级整齐的石梯步道,把自汉代以来、尤其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雅安建城于月心山麓之后,雅安这座城市的风景尽收眼底——

  挑战地标周公山上多古景

  从雅安老城区出发后,古时的周公山旧道要从周公河过河。后来,城郊一处小地名叫“八角亭”的地方附近两棵大榕树边上修起了一座“甩甩桥”(铁索吊桥),人们便从桥上经过,由平缓渐渐陡峭开始周公山之旅。

  过了周公河,不远处便有龙洞庵等古迹名胜。

  “蔡山龙洞石花开。”据《雅安县志》记载:治南(雅安城南)周公山龙洞溪中有龙爪鳞角形迹,喧则涛雨亦验!

  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说,这个叫龙洞的洞里面,岩石长期受溪水冲刷,因此变成了嶙峋不平的龙爪鳞甲形状,透过流水,有如石头开花。更加奇特的是,由于洞壁内长年积满水珠,若有人在此谈话喧嚷,声波振动,洞壁共鸣,水珠随之下落,自成一景。

  由于人们口口相传,神秘的“龙洞石花”便成为古时雅安的八景之一!

  人们行走大约二三十分钟之后,怡而汗出,攀登周公山的道路就开始陡峭起来。这时候,穿得厚实的人不得不开始一层层地将衣服脱下来。

  在周公山上,有汉代遗存下来的“求晴祈雨”八卦石,还有明、清石庙、石兽、石牌坊等,而历代许多名人的书法石刻留存于石岩、石壁和石碑之上。

  在一个小地名叫“大坪”地方,石壁上有明代天启丁卯(公元1627年)归安尹梦壁的题刻“山壑争妍”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不远的旁边,还留有他形容周公山多雨的两句诗,“岚飞晴雨千山湿,风去寒涛万壑衣”。

  在周公山石笋寺遗址的岩壁上,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名山著名文人叶桂章“破荒游”几个刚健遒劲的大字,仿佛仍在幽幽地向人们诉说着他出仕之后在朝中谏言而获不幸的遭际。

  在清代,昔日建昌道巡道黄云鹄在他离任前四天,同样因心中无比留恋而上周公山。

  “同治九年六月既望,连日阴雨,昨始微霁,质明日出,策马周公山,仰望空际,寂无片云,过梦仙桥,望云山雨峰,映日如画,奇观也。”

  “抵周公庙,庙踞山巅,左殿铁瓦石壁,右殿屋与壁皆石。望云际,东山仅露顶峰髻,南山平如列案,西望雪山,北顾蒙顶,烟岚咫尺,若在袖怀间。羌沫诸水,萦绕如带,下山入城,而雨暴作。”这位黄云鹄先生在成功攀登游览完周公山下山后,他除了将沿途的景色和上山所见略作记述之外,他在《游周公山记》中还描绘记述了周公山有气候多变的特色。

  周公山兴云吐雾,可卜晴雨。

  不仅仅是这位黄云鹄巡道,清代诗人王曰增、陈一津等文人墨客同样将目光瞄向了周公山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晴雨云天的特色。

  如今,在最高海拔1774米的周公山上,仍然残存了许多过去名人骚客的题刻、诗句和文章词赋。在弯弯的周公山石梯道旁,他们的故事也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窥探这与雅安老城相伴而生的风景!

  从“春秋楼”,到“憩云石”,再到周公山顶的周公庙,自城区出发后,经原蔡龙乡澄清村农业耕作地界而至周公山林场管护站,许多人们作中途片刻休息之后,仍然选择挑战自我,必要登顶周公山而后快。

  快餐时代古道辉煌今不在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在历史文献当中,雅安城边上的这座周公山亦可谓是“大名鼎鼎”。

  在中国,最早的古典文献《尚书》当中有记载。

  在《寰宇记》、《方舆胜揽》、《地理志》、《舆地广记》等古文献中,周公山也同样名列其中。

  据我市一位人文地理研究专家介绍,过去有民间谚语“顶雾有雨,雾散天晴”之说,周公山故有“雅安晴雨表”之称。

  而据相关资料记载,周公山之得名,则在于人们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时,兵屯蔡山(周公山古名)之麓、夜梦周公指路而行军打仗始取得一路大胜,因在山上建立周公庙、塑周公像,山因此改名周公山。

  据我国古代军事地理专著《武经备要》记载,雅安城在明代开始修筑石城。同一时期,人们也开始逐段修砌周公山石梯步道。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攀登周公山的山路则全部修建成为石梯道路,一路直达山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周公山上植树种茶多达2万多亩,楠竹成片、青竹成林,郁郁葱葱。茶树、林地迂回环绕,满山披绿。”原雅安云母厂一位老退休职工回忆,当时人们上山砍柴、干活,往来都走周公山石梯大道。而更多时间里,则是城中人们呼朋引伴,一时相约如织于途。

  曾经在原雅安师范校就读的一位学生回忆,当年他们在学校读书闲暇时,经常去周公山爬山游览,甚至还组织过周公山石梯步道的登山比赛。

  据相关资料记载,周公山在解放之前,长约10公里的石梯步道总共有3330梯梯步,除了部分干燥平缓不积水的路段外,其余都是采用石头修砌。步道修得整整齐齐,每一步的高低大致都相同以便于人们行脚。而修建石梯道的石头,则大多是人们在山中就地取材,也有不少地段需要从较远的地方搬运而来。

  “原来的石梯步道,如果因为夏天下雨冲垮了冲塌了,或者侧斜变形,过路的人们都会主动加以修整。一个人搞不动的,很多人都来帮忙!”

  在清代一位雅安诗人赞美周公山的诗句中,他把周公山石梯步道沿途“登周公而小雅安”的景色带到人们眼前。

  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周公山上的这条石梯步道已经与昔日样貌大相径庭。

  “毁的毁,坏的坏。再也没有人加以大规模整修了!”2014年国庆期间,自周公山上下来的一些驴友纷纷发出感叹。

  据雨城区南郊乡澄清村的一位村民介绍,虽然现在上下山的途中偶尔也有热心人对部分损毁的石梯步道作修砌,但是整条道路年久失修,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人们对这条古迹满山的道路整修仿佛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每年夏天的雨水冲刷,林区作业拖运木材,加上一些石头的自然老化破碎,各种原因加起来,已经让登山休闲大道面目全非!”

  浪漫回忆,只待周公绘就新梦。

  如今,一条新的周公山林区公路七拐八弯地盘旋而上,已经抵达了周公山顶。或许,人们不再经过千辛万苦,便可登临人们在城中抬头即见的巍巍周公山巅。

  夹金雪山,二郎山,瓦屋山,蒙顶山,登上周公山,四野美丽景致一收眼底。而周公山石梯步道,正一天天远离人们熟悉的记忆而去!记者罗光德

  相关链接:

  周公山,古名蔡山。其山雄踞雅安市南,形似少女整髻而侧卧于周公河畔,青衣江环绕其北、东两面,属邛崃山脉向南支系,最高海拔1774米,呈南北走向,长9公里、宽3公里,属川西台陷雅安凹褶束彭家上背斜北坡,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成山,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红色砂岩及泥岩组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