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雨城区新农村建设春意盎然

来源:
2010-03-16 09:37
浏览:
收藏 打印

孔坪乡农村居民小区一角

  伴随着微拂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在雨城区,勤劳的雨城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将自己的家乡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记者走进雨城区各个乡镇,新农村建设犹如春天般迎来了建设的新浪潮。在过去的一年里,雨城区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了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0元,同比增加了602元,增长12.8%。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动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雨城区委、区政府明确了该区今年农村工作的总体发展要求,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创新农业体制机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进步,推动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

  基础支撑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2009年,雨城区紧急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迅速启动了农村公路、饮水、沼气、农网完善工程等一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重大项目。

  据统计,这一年里,该区新建、改建通乡公路33.96公里,新建和改造集中式供水站23处,解决了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重点场镇建设,完成了规划区外15个乡镇的规划编制工作,草坝、晏场、望鱼等场镇建设进展顺利。

  从当前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最大的差异在城乡面貌,最大的差别在公共服务,最大的差距在基础设施。为此,雨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冬林表示,雨城区将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抢抓政策机遇,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最大惠民利民。

  据了解,今年,雨城区将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站7个,解决1.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实施低产田改造工作,逐步将雨城区低产田土建设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优质安全的高标准农田,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00口以上。

  另一方面,将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特别是农村路网建设,加大乡村公路建设、管、养力度,着力打通“断头路”。力争全年新建通村公路12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85%以上,实现“村村通”奋斗目标。启动严桥—晏场、陇西—蒙顶后山、望鱼古镇至瓦屋山等公路建设,改造雅安—孔坪、草坝—竹箐关道路。新建机耕道60公里、硬化机耕道30公里,新建田间作业便道25公里以上。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交通路网,根本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产业带动

  不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出路所在。雨城区坚持以产业化的突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过去的一年,该区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加快培育主导支柱产业,扎实推进布局规模化、推进生产标准化、推进经营一体化,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去年,雨城区狠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下大力气加快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14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五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农产品商品基地发展到72.96万亩,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54家,“专合组织”达到54个,成员1784人。

  今年,雨城区将在积极扶持农民就地就业、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优化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基地,成立由政府统筹,农工办牵头,区财政、教育、扶贫、科技等部门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在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同时,集中资金,统一实施培训任务和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逐步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外出就业的创新型农民,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转移出去赚更多的钱,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力争全年完成非农技能人才培训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6万人。

  与此同时,雨城区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做大做强“五大农业产业示范区”,即:以草坝镇、大兴镇为中心的水禽及配套产业发展区;以合江镇、凤鸣乡为主的茶叶产业发展区;以严桥镇、晏场镇为主的高山奶畜发展区;以望鱼乡、沙坪镇、严桥镇、晏场镇为主的林竹产业发展区;以对岩镇、北郊乡、南郊乡为主的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区。同时,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产业”。以水禽、茶叶、奶畜、林竹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

  示范推进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了示范效应,才能在发展中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以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是雨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该区将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一方面加快“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另一方面确定上里、中里、碧峰峡“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着力建成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魅力乡村。示范片特色效益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速达到18%以上,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以上。

  产业发展是整个示范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雨城区将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力争达到“三个上万”,即:新发展茶叶1万亩、猕猴桃总量达到1万亩、特色蔬菜总量达到1万亩。

  同时,还将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乡村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中接二产业连接三产业的“接二连三”发展模式。按照“主导产业旅游化、村镇建设园林化、村庄环境田园化、乡村建筑特色化”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各项规划,结合示范片地理地势特点,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居建设等一并纳入规划,突出产业支撑,主次产业的搭配,长短项目的搭配,种养产业的搭配,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在整体布局上打破夹皮沟式,在民房建设上打破均匀式,在民房风格上打破火柴盒式。以上里、中里、碧峰峡新农村示范片乡镇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村庄民居建设,配套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和民居绿化、美化,努力把示范片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示范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示范产业基地、示范龙头企业、示范新农村建设片区的工作机制。

  城乡统筹

  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

  雨城区是我市唯一一个城乡统筹试点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山区城市,要统筹城乡,雨城区将按照“区域化布局、点状展开、梯度推进”的思路,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的城乡统筹之路。

  在近郊乡镇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合江、晏场、严桥、望鱼等离城区较远的乡镇则发展茶叶产业区、林竹产业区、高山奶畜养殖区等。让雨城成为成都的花园、果园、茶园,成为大都市人们宜游、宜居的目的地。

  王冬林表示,雨城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当前要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提高城镇人口在全民中的比重,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成为新的市民,突出做好“一核心、四组团、五板块”的工作:积极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核心城区的建设发展工作;配合做好核心城区的发展,建设好多营、南郊、大兴、草坝四大组团;同时辐射带动五板块,即:以北郊、上里古镇引领北线板块;以南郊、孔坪、望鱼古镇示范南线板块;以对岩带动西线板块;以草坝推动东线板块;同时,严桥、晏场板块要有山区风貌的民居特色。

  为此,雨城区在今年将强力推进草坝新场镇建设,抓紧启动上里、中里、八步等场镇建设,加快多营城市组团建设,突破“进不来”、“稳不住”两大瓶颈,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在提供公共服务、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移转接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推动农村科技、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记者康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