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茅河镇: 一株小茶苗激活茶乡共富密码
□ 转载自《雅安日报》高恺 魏洁 本报记者 李丽
工人在苗圃里扦插茶苗
金秋九月,有着“中国茶苗第一乡镇”之称的名山区茅河镇茶香氤氲,绿意盎然。眼下,正是茶苗扦插的黄金时节,在茅河镇万山村的田间地头,家家户户抢抓农时,在苗圃里辛勤忙碌,为来年丰收播种希望。
近年来,当地茶农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加快茶苗品种的更新换代。如今,这株绿色的小茶苗不仅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引擎”,更吸纳了村里众多留守老人就近务工,一幅“人人有事做、家家能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紧跟市场顺应趋势
村民扩种新品种茶苗
“现在种茶苗,可不能全凭经验了!”9月25日清晨,记者来到万山村7组茶农万剑的苗圃内。晨光下,数名工人埋首其间,细致认真地扦插着一株株嫩绿的茶苗,苗圃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万剑的苗圃呈现出与往年截然不同的面貌——茶苗品种格外丰富。“我们从9月初开始扦插,计划育苗五六亩。茶苗品种很多,有福选9号、蒙山9号,还有安吉白茶、奶白茶等,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万剑说,做产业必须时刻紧盯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市场需要什么,便要灵活调整种植品种,这样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保证茶苗有更好的销路和价格。
苗圃里,万剑掰着手指细细盘算:“一年下来,预计能出栏100余万株茶苗。这些小家伙可都是‘绿色黄金’,我就盼着今年新品种价格好,大家都能挣到钱!”
和万剑一样,敏锐捕捉到市场风向的当地茶农不在少数。高附加值的新型品种,正成为村民们竞相发展的热门选择。
在万山村4组,茶农邓飞正组织工人平整土地,为繁育新品种作准备。在邓飞带领下,七八名工人将土地、有机肥等进行“拌合”,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为茶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为繁育安吉白茶、奶白茶、黄金芽、黄金叶这些市面上的抢手货作准备。
“虽然前期投入高,但这些品种产值高,回报也高。”邓飞给大伙儿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安吉白茶为例,今年行情最好时一株能卖到0.4元以上,一亩地产值能达8万元左右!听到邓飞的话,众人干劲更足了。
抱团发展聚力成势
绘就乡村共富新画卷
如今,万山村个体农户的“单打独斗”正汇聚成产业发展的“集团冲锋”。为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当地不少茶农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让产业发展更有底气、更具规模。
在名山区好雨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苗圃基地里,负责人卢华荣正指挥着30余名工人有序作业。卢华荣介绍,该合作社今年计划育苗50余亩,目前每天能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我们主打的也是白茶系列,同时也兼顾其他市场热门茶叶品种。”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通过合作社模式,万山村有效整合了土地、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茶苗产业的发展,万山村的留守老人们也在家门口触摸到了安居乐业的“密码”。修剪茶苗枝条的工作,正是为老人们量身打造的“温柔差事”——无需高深的技术,不必承受繁重的劳作,只要指尖轻捻、剪刀微转,便可在枝叶纷飞中充实生活,增加收入。
年逾七旬的退休教师汪成福,是村里的“银发组织员”。“这个活儿轻松,不像采茶叶要面临太阳暴晒。”汪成福说,当地家家户户都靠茶苗产业挣钱,他把附近老人组织起来,哪家需要工人就到哪家打零工,众人一边剪枝条、拉家常,一边就把钱挣了。
汪成福指着不远处一位忙碌的老人说道:“你看那位大娘,今年93岁了,手脚还麻利得很,一天能挣五六十元!”
目前,茅河镇的茶苗产业年产值已达3亿元,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约22000亩,建成了以香水村为核心区的良种茶苗示范性繁育基地,并带动周边区域350余户农户发展茶苗产业超3000亩。
当晨光漫过茅河镇的坡岭,一株株青翠茶苗正以蓬勃之势舒展新叶,它们宛如绿色的星火,在肥沃土地上燎原成势,汇聚成奔涌不息的产业浪潮。这股强劲的绿色动能,深深扎根于乡土之间,不仅编织出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更铺就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