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民族一家亲团结互助忙脱贫——汉源县小堡乡汉藏彝族群互助脱贫记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是记者10日深入汉源县小堡乡丁家社区采访时的直观感受。
当日,记者驱车在柏油路上蜿蜒穿行,两旁的山丘连绵起伏,汉源县小堡乡丁家社区近在眼前。
一进社区,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田边地头村民忙着农耕,平整的水泥路上,孩子嬉戏、老人做刺绣、晒太阳聊天,其乐融融。藏、汉、彝各式建筑风格相融一体的房屋在树木掩荫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家家户户不修院墙,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丁家社区是汉源县六个新建内安移民安置集镇之一,藏族彝族占到30%。虽然做邻居没几年,但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把村里搞得红红火火。
互助扶贫社区美
曾经,蚕桑是小堡乡支柱产业。但由于瀑布沟电站蓄水等变化,靠传统蚕桑种植已不适宜当地发展,“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何况当地也不再适合发展蚕桑。”如何在其产业上铸团结之魂,就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同致富,地方党委政府和社区干部认为,需在其产业帮扶上破题,“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家相互提携一同走致富路。
于是在该县农业局等专家科学论证后建议居民发展水果产业,社区干部理解,居民却并不信服。
“大伙都是很实在的,要眼见为实,看到别人做得好,才会跟着发展。”决定发展产业后,社区马上组织干部、社区代表一起外出考察学习。
邓道云就是其中的一员,看到了才知道好,回来之后他就放弃了传统种植习惯,带头种上了黄果柑。勤学加实践,很快,邓道云在特色种植上尝到了甜头,成了社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之一。
“有了这批先发展起来的人,大家的积极性就高多了。”邓道云家的变化让居民们看到:发展黄果柑或许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得让村民看到变化,接着让村民知道怎么去变化。”邓道云表示,他的任务是要为社区各民族同胞答疑解惑,分析为什么合适,传递种植经验。
为了帮助乡亲们尽快掌握黄果柑种植和管护知识,邓道云一有空就向乡亲们介绍经验,帮助大伙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则。
互助友爱焕生机
不仅邓道云,社区还有不少种植大户都将种植新经验、新观念、新做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各族群众,让其学科学、懂技术……这不,居民詹洪元、叶蓉等,个个都走上脱贫致富路。
这样互帮互助的故事,丁家社区的居民能讲出一箩筐:韩国霞说,自己不懂如何管理果树,买农资化肥的事全都被邓道云包了;农忙的时候,詹洪淑一家都在地里忙摘黄果柑,大家伙只要有空,都会伸手帮助;邻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藏族同胞熊曰庆都会忙前忙后……
这些滴水之恩、举手之劳沉淀在彼此交往的生活中,让丁家社区各族同胞从陌生到相伴,在彼此心田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社区凝聚力、向心力更强大了。
“社区干部经常用院坝会、板报、标语等形式,向大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主法制政策。”
“社区生活着多个民族,汉族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环山鸡节,彝族的火把节,各个民族的节日大家都一起过,形成了一个极好的风俗。”
说起这些,居民们总是津津乐道:“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亲如一家!”
“社会稳定是致富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基础的基础。民族团结助扶贫,已是丁家社区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汉源县小堡乡乡长王继则笑着说道。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