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美食之旅系列报道之一雅安美食之旅·卷首

来源:
2007-04-07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味道
  尉然
  说“吃”,似乎是件很俗的事儿。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总爱用“饮食菩萨”来讽刺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孩子,在他们眼中,只知道“吃”的人是没什么大出息的。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大家都在回忆“三年自然灾害”,首要的任务是把肚子填饱,讲究味道是件奢侈的事情,也是不被肯定和提倡的。
  长大以后,读梁实秋的散文,才发现,居然有散文大家把“吃”写了整整一本书(《雅舍谈吃》)。书中,他把自己好吃解为“馋”。他认为,好吃不仅是人欲,也顺乎天理, “否则人长那么多味蕾做什么”。
  再往后,读古书,发现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谈吃。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还提醒人们:“不时不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反对反季节蔬菜水果的,认为那 不符合自然规律。
  再往后,突如一夜春风来,各种和“吃”有关的节目、新闻铺天盖地、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电视台做饮食节目,参加的有高手大腕也有民间厨娘;杂志将美食做成专题;把美食 写成菜谱不稀奇,还有人把美食写进小说;电影也不甘落后,《饮食男女》、《满汉全席》,巴不得诱惑了我们的视觉再诱惑我们的味觉。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我们可以在吃饱以外,讲究吃的“味道”了。不要小看这个味道,在不同的人心中,味道代表了不同的含意。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谈的是京华的美食,谈的也是思乡的 味道。电影《饮食男女》讲的是做菜的学问,也在讨论做人的学问。
  人类吃了几千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吃得东西兼顾,南北杂陈。
  而每个地方,每块土壤,总会滋生和培养出属于它的独特味道。这些味道有别于其他地方,有别于其他人,它让人们的记忆中总存着一块地方,用以回味或坚持,那最初的味道和 最初的性格。
  雅安不大,可是从南到北,不仅方言大异其趣,饮食种类也是杂陈有别。加之民族众多,地貌各异,出产不同,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地方美食和口味。这些口味从近处看,不过表现 在菜品、物品的不同,往深处看,却反映出人居文化的迥异。
  采南北之不同,赏雅食之荟萃。
  今天,且让我们跟着文字行走,寻找其中熟悉的、不熟悉的味道。 火热的石棉 火爆的“烧烤”
  人们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细看来,这七件事竟然都和“吃”有关。“吃”一向是人们生活的大事,也是美食家和普通大众孜孜以求的目标。人们又说,“一 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位置的不同会使得人们习惯甚至性格不同,当然,口味也会不同。所以,一方水土,造就的还有一方美食。
  烧烤之于石棉,就像棒棒鸡之于荥经,臭豆腐之于天全一样,即使在别处也能吃到,也总觉得貌合神离,远不如本土那样正宗。
  饕餮盛宴
  多重感觉的复合体验
  夜幕降临、灯火初上的时候,烧烤店店主们就已斜倚在店门口,等着客人的到来。
  吃石棉烧烤,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多重享受。
  打上圆孔的铁板架在烧红的木炭上,也不倒油,只用蔬菜卷成团擦拭,将汁液涂在铁板上,听到“吱——吱——”的声音时,就说明铁板温度够高,可以烤肉了。
  店主们搬根小凳坐在对面,为每一桌客人做烧烤,娴熟的动作仿佛是在写书法或绘画。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烤制方式,店主们心里有数:切得薄薄的腰片,用筷子夹住边角放在1米多长的铁板上,“吱啦”一声从这头划到那头,翻个面儿,再“吱啦”一声从那头划 到这头,香味就立刻弥漫开来,可以下肚了;如果是牛肉羊肉,就要烤制较长时间,一直到肉汁从铁板的孔里滴落到木炭上,腾起红色的火苗;烤制蔬菜,就要用长柄的铁铲,不断地 翻炒,“吱——吱——”声不绝于耳,看着它们慢慢变得服贴绵软,然后统统塞到肚里去,实在是一种享受。
  3月末,记者坐在素有“石棉第一烧”的“董记”大棚里享受美食。
  烧烤在何时传入石棉已经不可考了,据一位当地人讲,以前石棉的烧烤和其他地方一样,是用竹签将食材像羊肉串一样串起来烤,没有自己的特色。大约在1998年前后,“董 记”老板首创,使用打了无数小洞的铁板烤肉,很受食客的欢迎,之后风行石棉,所有的店家都开始效仿。现在所谓“石棉烧烤”,指的是烤好的食物,也是使用铁板的这种烧烤方 式。
  石棉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建县,但这块土地经历过历史的积淀和洗礼。这里有过翼王石达开军队的战马嘶鸣、旌旗摇曳;有过红军的硝烟滚滚、群情激昂。厚重的土地与文化, 养育了果敢大气的石棉人。
  现在,石棉有10多个民族的人们居住在这里。长时间的和谐共处,不仅汉族人民感染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热情大方,各个少数民族人们爽快直接的个性也在相互融合中加强。
  于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石棉烧烤盛行的原因,除了用铁板烧烤火力均匀、味道鲜美外,更重要的是,铁板烧烤远比“串串”烧烤大气,更能满足食客们大块吃肉的饕餮情结。这 样堪称“火的艺术”的食物,当然更适合火一样性格的石棉人。
  小聚休闲
  洒脱闲逸的别样情怀
  吃烧烤少不了的是啤酒。如果要把烧烤、啤酒和牛排、红酒做比较,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前者是下里巴人,后者才是阳春白雪。可是,吃烧烤、喝啤酒能光着膀子、踩着拖鞋,能 划拳,能喧哗,能哭能笑,那种自由和洒脱,在夹手夹脚的西餐厅里是绝对体验不到的。
  石棉烧烤的店主们很清楚这里的人们喜欢的是什么。店主们在店面外用竹竿和彩色油布搭起大棚,因为所有食客们都喜欢坐在棚里,无论是哪一个角落,都能被石棉特有的“打着 旋儿”的风吹得一身油烟。店主们又把食客们坐的凳子设计得小巧无比,尽量接近“席地而坐”,体会回归自然的“野趣”。
  从烧烤店的火爆场面看,这些为石棉人着想的“人性化设计”显然让石棉人很受用。
  在石棉,即使是7点才吃晚饭,到了晚上9点,烧烤店里仍然坐满了客人。不是石棉人的食量大,而是因为在这里,吃烧烤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
  石棉的烧烤店并不仅仅担负着让客人吃饱的责任,更多的是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一个去处、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随意的场合、为情绪的释放提供一个管道。来吃烧烤的人,有谁是只 因肚子饿了来寻找食物的呢?
  和朋友见面,约到哪里呢?咖啡店?太正式。看电影?不方便聊天。那么约去吃烧烤吧,在这样嘈杂但温馨的环境里,不管是开心得大喊大叫还是难过得痛哭流涕都不会显得突 兀。
  基本上,石棉的烧烤店也像雅安城里星罗棋布的茶楼一样,是分“圈子”的,什么人喜欢去什么地方,多年来已经积淀成了习惯。所以,如果很久不见某个朋友,又懒得刻意联 系,就去他常去的烧烤店吧,不出两日,总能遇上。
  坐在烧烤店里,吃着美食、喝着美酒,有时还能碰到少数民族热情的“阿咪子”对着你唱祝酒歌。“阿表哥,喜欢不喜欢,喜欢要喝8杯,不喜欢也要喝3杯……”推辞不过,捧 起杯子一饮而尽,听着耳旁的笑声欢呼声,什么烦恼都丢到九霄云外了。
  这样的享受不仅仅是味觉的。
  一个城市盛行的“核心食物”,换一个地方,就会成为乡情、回忆、怀念的代名词;没有换一个地方,也许就只是一种习惯。然而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虽然人们还来不及在意, 但它确实已悄悄来临,弥漫在呼吸的空气里,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潜入夜的春风。
  现在的社会,“文化”是个用滥了的字眼,但是,像是烧烤在石棉这样深入人心、全民参与并深得其乐的现象,除了“文化”二字,还真不知该怎么形容。
  策划傅小婷记者山川罗光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