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品创新 没有什么不可以

来源:
2009-11-27 10:09
浏览:
收藏 打印

  熟悉雅安茶的人都知道,雅安盛产绿茶和黑茶。但是,对市场的探索是不能墨守成规的,记者近期走访发现,我市一些茶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正大胆另辟蹊跷——有的茶企开始生产红茶,有的则别出心裁地通过工艺改良或者添加其他花草物质,开发新的茶产品。

  茶产品创新,是丢弃了传统,还是走出了新路?抛开这些争论来看,只要市场认可,茶产品创新没有什么不可以。

  创新故事之一:

  创新工艺创新茶

  藏茶携手乌龙茶

  今年,我市某茶企将其新开发出的一款茶叶,命名为“蒙顶岩茶”。这种茶融合了乌龙茶与黑茶的加工工艺,取两者之精华,从而获得了独特的韵味。

  这家茶企,将蒙顶岩茶列入高档茶叶种类进行销售。据了解,蒙顶岩茶投放市场之后,在沿海一带,特别是广州,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情追捧。

  那么,蒙顶岩茶有何独到之处呢?参与研发的茶叶推广研究员李国林告诉记者,其特色主要在“香”上。蒙顶岩茶融合乌龙茶和黑茶的加工工艺,即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和黑茶的发酵工艺。利用做青这道工艺产生的香气,结合黑茶的发酵,形成独特的味道,从而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感受。

  “发酵到何种程度,对这种茶叶的滋味起着决定性作用。”李国林谈到,目前技术人员还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将尽力这份茶叶滋味更加醇厚,让消费者乐于接受。

  成功之处在于“香”

  香气是蒙顶岩茶的最大特点。该茶厂相关负责人认为,香味不足是川茶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发蒙顶岩茶,就是为了提高雅安茶叶的香气,让消费者能在瞬间接受这款茶叶。此外,随着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要有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雅安黑茶虽然产品丰富,但大多雷同,这个时候,蒙顶岩茶作为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机恰到好处。

  蒙顶岩茶滋味如何?单闻蒙顶岩茶干茶,有一股浓郁的甜香气味。泡上一杯,其茶汤红亮,滋味浓郁,入口的香醇比藏茶来得更加强烈。泡蒙顶岩茶的同时,该负责人又泡上了一壶雅安藏茶,两款茶叶一对比,还真是各有千秋,藏茶陈香味浓,蒙顶岩茶香中带着丝丝甜味,甜味中又隐隐夹杂着藏茶的陈香。

  李国林说,通过工艺的改良增加茶叶的香气,不添加任何辅助性的其他物质,让茶叶本身的香味自然发散,这是这款茶的成功之处。

  蒙顶岩茶有据可考

  说到蒙顶岩茶,自然让人联想到武夷岩茶。

  在茶业界,武夷岩茶被称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一款真正的武夷岩茶,总让人爱不释手。这颗乌龙茶中的“明珠”,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多生于悬崖峭壁、深坑巨谷之处。当地茶农利用岩凹、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武夷岩茶因而得名。

  再说蒙顶岩茶,开发此款茶叶的厂家原本只是单纯地想增加川茶的香气,没想到在研发的过程中,竟发现在古代诗文中可以找到关于蒙顶山岩茶的踪影——唐代著名诗人黎阳王就曾写下《蒙山白云岩茶》一诗。

  蒙山白云岩茶,说的就是生长于云雾山间,“洞天深处”“石髓香粘”的岩茶。蒙山位于邛崃山脉之中,南有大相岭,北临成都盆地,西靠夹金山,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立足峰顶,本身就是茶叶生长的绝佳之地。

  “岩韵”与众不同

  喝武夷岩茶时,人们追求一种“岩韵”。何为“岩韵”?有人说是一种花香,有人说是一种岩石味,茶汤入喉,让人回味无穷,有的清香淡雅,有的浓郁如幽兰之香。

  那么,蒙顶岩茶有何“岩韵”?

  李国林认为,在英文中,“岩”是香精的意思,而不是石头,因此,他认为“岩韵”应该是一种香味。这种香味不是依靠添加其他材质带来,而是茶青在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这种花香会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加工工艺把握度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创新故事之二:

  为生活而创新

  茶品种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作用,创新的宗旨是为了赢得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茶,名山县一茶厂负责人施刘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艰难起步创新助他创业

  还要再过4个月,施刘刚才满29岁,然而,在茶行业,他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

  11年前,由于一场车祸,施刘刚失去了父母。尚未成年的他,就需要面对父亲的茶厂留下的大笔债务。

  当时的施刘刚明白,自己对茶叶没有深入的认识,没有资金,也没有社会经验。换句话说,他没有任何基础,传统的“生产加工茶叶—销售积累资金—再投资”的运作程序不适合他。

  于是,施刘刚开始逛茶叶市场。看到市场上大部分手工茶干度不够,施刘刚便想做烘干这个环节,挣加工费。但是,3000多元一台的烘干机,当时的他是绝对买不起的。

  面对足以难倒许多人的困境,施刘刚没有退缩,他自己设计,找来无异味、耐高温的原料请加工师傅做出一台烘干机来,总共耗费500多元。

  烘干机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施刘刚每天能赚200多元。随即,他又发现,茶叶烘干后,不少顾客还需要包装。于是,他又开始做包装生意,这样,他每天的收入上升到300多元。

  20天后,施刘刚已经不是简单的代加工了,他开始在市场内买茶,自己烘干,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两个月后,他租下了半间铺子,真正做起了茶生意。

  从2000年到2004年,施刘刚将他经销的茶叶以自由连锁的方式推销到市内外,网点达到40多个。但是,随着网点越铺越铺大,施刘刚也感到越来越吃力。他发现,后续管理跟不上了,有的茶产品根本不好卖,但库存量却很大,有的茶产品很畅销,但却没有库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内的茶产品大多同质化,差异性太小,让竞争更加白热化。他开始感觉到,继续走眼前的路子,已经很难走太远了。

  定位于健康推出“花水女人茶”

  如果一条路走不下去,那就必须转向。施刘刚开始思考,这个弯要怎样转?当年,他开始走访国内的主要茶产区,看别人的产品、别人的加工工艺,了解别人的营销战略。同时,他也频频和市内外的茶文化名人接触,从茶文化名人那得到新的信息。

  看多了,学多了,施刘刚将发展方向定位在健康上,然后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创新。

  他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植物的花、叶、茎入茶,形成花草养生茶;二是在应用方法上,施刘刚培训营销人员,让他们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推介,比如胃寒的人,就建议对方多喝红茶,少喝绿茶。

  从2004年起,施刘刚开始研究如何将植物的花、叶、茎入茶,如今,一期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定点试销,施刘刚解释说:“试销是为了研究这份茶叶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寻求更加合理的销售渠道。”让他欣喜的是,市场反应良好。

  2006年,他将一款名为“花水女人茶”的茶向相关部门提交了专利申请。施刘刚预计,明年专利文件就会下来。今年9月,他将包括“花水女人茶”在类的4款茶叶在相关部门备案,正式准备大量生产。

  现在,“花水女人茶”的升级产品已经出来,施刘刚将以前的花、叶、茎直接入茶,改为以这些物质的提取物入茶,这样既保证了茶叶本身的外形,又能保留这份茶叶的功效。

  据施刘刚介绍,“花水女人茶”加入了六种中药,对女性补血养气非常有效,同时,还加入了桂花,饮用起来,会有淡淡的桂花香。记者泡上一杯“花水女人茶”,初入口时,有淡淡的中药味,以及红茶的甜香,饮到后面,中药味逐渐消失,红茶香味逐步显现出来。

  由于茶叶功效特殊,对这份茶叶的销售,施刘刚打算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来展开,而不是走大众路线。

  施刘刚说,中国茶分六大类,六大茶类既然能分,为什么不能合呢?生活中,他曾尝试将红茶与绿茶混着喝,也曾将几种工艺糅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的了解上,建立在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中。在施刘刚的名片上,中间是大大的“创新”二字。他认为,现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生活而创新。

  为勇敢的创新而欣喜

  当施刘刚提出,中国六大茶类既然能分,为什么不能合时,笔者着实震惊了!放眼市内茶叶生产厂家的创新,大多数围绕加工工艺的改良展开,但是,绿茶依然是绿茶,红茶依然红茶,将各种工艺融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融合在一起就好,这还需要时间与市场去证明。

  唯一能肯定的是,茶商的思维放开了,敢想,敢干,能够跳出中国六大茶类这个大框架来思考茶业何去何从,这便值得欣喜。

  如今,许多人一提到喝茶,总与“历史悠久”之类的词汇联想在一起。茶商在推介茶叶时,也总会用上“文化深厚”之类的词汇。事实上,不管是“历史悠久”,还是“文化深厚”,与我们喝茶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笔者认为,历史与文化只是茶叶的一种点缀,可以在向消费者推荐茶叶时,起一个辅助作用,或者,消费者在接受这款茶叶后,愿意去了解的茶叶背后的故事。而真正让消费者喜欢上这款茶叶的,应该是它的滋味与香气,以及它的功效。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面对市场和消费者,茶业的各个环节如果以消费者的健康和方便为出发点去创新,笔者认为,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