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助推黄茶产业再续辉煌

来源:
2017-04-07 09:12
浏览:
收藏 打印

3月27日,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蒙顶山联席会议与第十三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同期召开。联席会议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茶学教授,共同为黄茶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结合专家教授的观点,参加会议的各黄茶企业代表表示,将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今后企业的发展,从产品质量上做文章,从市场宣传上找突破,推动产业的发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立江:

要在“联”字上下功夫

联动求发展

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蒙顶山联席会议,从会议的名称上可以看出,重点在“联”字。

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推动中国黄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联盟成员,大家应该在“联”字上下功夫。一是要“联心”,联盟成员要联系在一起,切实交流心得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二是要“联锁”,以联锁的方式,统一产品标准、提高产品品质、规范价格体系,确保黄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联动”,产业的发展需要把各个方面联动起来。比如保健功效是茶叶的本质,文化是茶叶的灵魂,而科技是茶产业发展的引擎。把本质、灵魂和引擎联动起来,产业的发展会更具活力。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用文:

黄茶发展形势好

应当抱团发展

黄茶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消费基础。目前,虽然黄茶产区不大,但产值潜力大。从中国黄茶产业联盟的成立到现在,大家在思考黄茶产业发展中,关键要研究消费需要。

首先需要科技来解决黄茶的功能,从感官和健康上做更多的研究。研究黄茶独特的“闷黄”工艺与其他茶类加工工艺的区别,找到黄茶的品质特点和保健功效。让科研成果成为黄茶宣传的依据和根据。

其次需要文化研究来为黄茶产品增添内涵。黄茶能让人联想到什么?这就是文化研究中需要发力的点。

同时,在新形势下,产品的多元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尽管黄茶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但今后的发展速度能够得到提升,具有发展潜质。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部主任朱仲海:

找准优势

振兴黄茶产业发展

黄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近年来,在黄茶产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格局下举办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蒙顶山联席会议,共同见证雅安黄茶产业的务实、开放、自信,以及发展和创新。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茶产业”,说明茶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尤其是黄茶产区,其优质的生态气候、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和发展的信心决心,以及此次联席会议的召开,为黄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经过初步研究,决定筹备成立黄茶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黄茶产业联盟一道,共同助力黄茶产业的发展振兴。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朱旗:

黄茶要传统与现代同行

六大茶类中,黄茶是小众茶。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黄茶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传统茶园与现代产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产业发展中,需要“跳出茶业看茶业”,才能找到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到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突破点。

同时,联盟成员还要联合找到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把产学研结合起来,针对企业、产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黄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

争取年轻人

支持黄茶产业发展

在黄茶产业的发展中,需要联合攻关。要让黄茶与绿茶、红茶PK,亮出黄茶的特点,体现出黄茶“黄叶黄汤”的特点,发掘出黄茶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

同时,虽然黄茶的制作工艺复杂,但不能因为工艺成本高就过分抬高产品价格。过高的产品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不利于黄茶产品打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接受度。因此,在制茶技术层面,需要创新和发展。

另外,黄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年轻人思维活跃,能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思路,同时,年轻人还是黄茶产品潜在消费群体的主力军。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王云:

进一步规范市场

杜绝恶性竞争

黄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合作,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通过合作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市场互补和资源互补。

黄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品质上下功夫,在传承传统,坚持传统风格、风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

同时需要加强技术性研究,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找到适合黄茶产品发展的茶树品牌和加工技术。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黄茶产品的宣传,提升黄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吸引消费者关注。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杜绝恶性竞争,通过差异化竞争,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李春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