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角度看汉源融入成都经济圈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锐意改革精神。汉源农耕文明发达,老百姓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发展工业强县富民的愿望迫切,但认识不深刻,缺乏锐意进取改革的精神、勇气和信心。税收法治环境欠佳,群众协税护税意识淡薄,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迅速融入成都经济圈扫清思想障碍。
二、区位优势同样是区位弱势。汉源位于我市T型经济构架的最南端,处于成都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交合地带,在产业聚集的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沦为两圈主要产业原材料输入地,不容易有效发挥资源优势,聚集形成自己的产业。形不成产业聚集,则不容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财税优势。
三、人口众多政府公共开支负担沉重。汉源人口众多,为全市七县一区之最,达32万之众,为全省重要劳务输出地之一。政府发展文、教、卫等公共事业的压力较其他区县更沉重,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总量和比例均大于其他区县,削弱了利用财税收入投入引导经济发展的力度与成效。
四、工业基础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汉源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比重远大于工业和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退一、进二、上三”的难度较大。瀑布沟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发展工业所必须的交通便宜的可供集中开发整理的大宗平整土地存量有限,一定程度制约了大规模引入发展制造工业的可能,短时期内迅速扩大税源规模的能力有限。
五、县内交通环境差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县内交通条件较差,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拥有大量可供开发土地的山区乡镇受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制约,乡镇工业得不到发展,有效补充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不足。乌斯河火车站急需扩建整容,大幅度提高其在成昆铁路线上的货物转运能力,充分发挥其地处民族走廊、辐射康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内陆港作用。
六、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责任重大。汉源地处大渡河中游地区,区域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大渡河净水资源,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环保责任重大,工业发展的多样性受较多的限制,地方政府及地方工矿企业用于环保的支出结构将进一步扩大,大大增加了公共财税开支压力,“上游买单,下游受益”的现象突出。
七、远离文教中心科技人才弱势明显。汉源远离西南文教事业中心,生活环境、物质条件欠缺,有限的财税收入限制了对发展人才战略支持力度,难以吸引留住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科技人才,阻碍着快速融入成都经济圈的步伐。(审签领导:王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