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鼻山隧道二号及附属桥梁工程 首片预制梁成功架设
首片预制梁成功架设至桥墩上
本报讯(记者 高菲菲 石雨川)“哐当……”5月21日14时,随着一声沉稳的落梁声响起,一片长30.49米、重90吨的预制梁稳稳“坐”上20米高的桥墩支座,雅安青鼻山隧道二号及附属桥梁工程首片预制梁成功架设。这也标志着该工程项目正式驶入桥梁主体建设的“快车道”。
当天12时,经开区的成建工业化公司生产基地内,龙门吊稳稳吊起一片预制梁缓缓放入运输车。随着车辆鸣笛启程,这片承载着城市交通升级厚望的预制梁踏上“出征”之路。
13时28分,运输车途经成雅快速通道,抵达项目施工现场。在架桥机操作手的精准操控下,梁体以毫米级精度缓缓升起。现场所有人员屏息凝神,目光紧随预制梁的轨迹。在架桥机的轰鸣声中,预制梁缓缓跨越陇西河,对讲机中不断传来测量人员的实时数据反馈,“左偏5毫米,调整!”“高度再降2厘米!”操作手根据指令,熟练地调整着架桥机的各项参数。在紧张而有序的操作中,预制梁平稳落在20米高的桥墩支座上。作为北外环线重要节点工程,项目新建桥梁全长189米,本次架设的预制梁是桥梁上部结构的关键构件。
项目现场负责人曹雅文表示,整座桥需架设30片同样规格的预制梁,计划工期20天。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雅安即将迎来汛期,6月雨水会增多。因此,工程团队将开启“加速模式”,计划在5月底6月初提前完成架梁,全力保障年底全线贯通。
“这些巨梁可不简单,它们均由雅安市首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建工业化公司‘智造’,工厂预制工艺让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质量还更稳当!”曹雅文说,不仅如此,架桥环节还引入BIM技术,堪称基建“黑科技”,通过3D模拟规划吊装路径,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
青鼻山隧道二号及附属桥梁工程总投资1.32亿元,含570米隧道、189米桥梁和889米道路,被列入2025年雅安市定民生实事。目前,隧道已掘进200米、完成35%,桥梁和道路建设同步推进,预计2025年12月实现贯通目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分离式双向四车道通行能力,突破雅安中心城区交通瓶颈,有效缓解市区北外环线拥堵状况,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相关链接:什么是BIM技术
BIM又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英文简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俗地说,就是在电脑中将建筑物在施工前进行“预演”,增加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监理方对工程的把控力,优化进度、成本管控,及早发现图纸及施工中的问题,减少返工,优化施工。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建筑、桥梁等基建领域广泛、成熟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