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多举措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雅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借助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的历史机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截止2009年底全市以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137.4万亩,产量98.62万吨,产值22.56亿元,特色产业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40元,粮经收入比达35:65。其中:茶园面积50.6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9.02万亩,茶叶产量5.26万吨,产值10.74亿元;蔬菜播种面积41.06万亩,产量66.36万吨,产值达到7.5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33.18万亩,产量23.66万吨,产值2.74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5.96万亩,产量1.55万吨,产值达到0.85亿元;桑园面积6.26万亩,蚕茧产量1047吨,实现产值0.20亿元。雨城区和名山县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雨城区、名山县的茶叶,汉源县、雨城区的蔬菜,汉源县、石棉县的蚕桑,汉源县的甜樱桃、马铃薯被列为四川省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名山县、雨城区被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2009年6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2009年12月21日在广元市苍溪县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会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我市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各县(区)都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川府发〔2009〕21号文件精神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会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名山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创建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加快现代茶业基地强县建设的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茶业发展局,负责日常事务。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分管领导,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核心示范区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干部挂点、部门包村”工作制度。
雨城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雨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区上下形成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同时,区级相关部门增强大局意识,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雨城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荥经县制定了大力发展三大特色产业(猕猴桃、茶叶、中药材)、建设三个万亩基地的目标,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县上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三条线”的“线长”,目标任务下达各乡、镇。乡、镇成立由乡长为组长,政府主管农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三个万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乡镇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全县上下明确目标,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各县(区)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雨城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雅安市雨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雨城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实施办法》等相关扶持政策。区政府每年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业主和乡镇,区政府均予以奖励。
荥经县出台了《荥经县农业产业化扶持办法(暂行)》,对基地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品牌建设、土地流转等进行政策、资金扶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规划区内的基地建设,除县上给予补助外,有条件的乡、镇也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县政府安排300万元补助经费支持茶叶、猕猴桃、中药材三个产业基地建设,全县已新发展茶园3200亩,猕猴桃2000亩,中药材2000亩。
名山县财政每年专门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茶叶专项资金用于茶叶产业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茶树良种选育、引进和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公益性、基础性的茶业项目。
三、整合资金,重点打造
为加快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各县(区)打破现行分管部门的界限,统筹安排各类各口专项资金和项目,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纽带,把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资金捆绑起来,统一编制项目计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组织实施,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全市整合各种项目资金近5000万元,新发展水果、茶叶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万余亩。雨城区整合灾后产业发展资金、退耕还林后续扶持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新发展茶叶、蔬菜等1万余亩。
名山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发展现代茶业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原则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从今年起,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3亿元,建设新店镇、茅河乡等3个乡镇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建设“茶+桂”立体茶园5000亩,“猪-沼-茶”循环茶园6000亩,机电喷灌茶园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无公害茶园3万亩,带动1.4万户。
天全县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动物血防等项目,打造示范点,示范片,2009年整合项目资金600余万元,新发展猕猴桃、茶叶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000余亩。
四、创新机制,加快建设
各县(区)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发展机制,以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2009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7万亩,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1.9万亩。雨城区依托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乡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集约化种植经营,充分发挥兴雨农投公司的杠杆作用,助推土地流转,发展特色效益产业。2009年全区新增土地流转3.54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效益产业新增产值4290万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09元,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五、加强科技推广,提升发展水平
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着力抓好示范片建设,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示范推广“猪、沼、茶(果、菜)”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完善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带动基地建设水平升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基地产出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推广。去年以来,全市结合“三大行动”,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310多期,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
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制定了边销茶基地环境、种植、加工等六个地方标准,大力推广实施“蒙顶山茶”标准。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高效茶园建设20万亩,建立企业核心茶园5万亩,茶园机修机采示范片5万亩,建设区亩增收300元以上,亩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人均增收100元。汉源县依托灾后援建,实施农业科技“1185”工程,建设一个远程教育平台,一个马铃薯繁育中心,水果、蔬菜、马铃薯示范场8个,培训技术骨干5000人。
六、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市场营销
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推进“蒙顶山茶”等区域品牌的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品牌申报和使用管理。全市农产品新增弛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2个。“蒙顶山茶”商标授权使用企业已达13家。
二是积极组织有关县(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展会,抓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有效的宣传、推介。“蒙顶山茶”等品牌通过展示、推介,进一步提高了在消费者心中的认识、认知、认同度。去年,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成都、上海、北京、重庆等地举办的“蒙顶山茶”推介活动,特别是去年6月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茶叶大会,30多个国家的茶叶专家、企业家到蒙顶山参观考察,有力提升了“蒙顶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在中国人民政协报专题报道了“蒙顶山茶”。以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开展了系列活动,名山县茗山茶业生产的“蒙山茶”已进入上海世博会,成为特许专供商品;5月1日开始,在四川馆中进行为期2个月的蒙顶山茶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5月21-24日,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全市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参加了“迎世博—2010中国茶业博览会”;5月25日—6月5日名山县5家企业在四川馆开展茶产品宣传;9月4日—9月10日雅安茶厂在联合国馆宣传雅安藏茶。
三是鼓励企业对外设立窗口拓宽销售市场。目前我市的茶叶、蔬菜、天麻、甜樱桃、魔芋精粉等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石家庄、重庆、杭州等地,有20余家企业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专销店。“蒙顶山茶”品牌使用企业以成都为中心,以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重庆等大城市为重点,开设专卖店50余家,进入了成都、上海、西安、武汉的大型超市。2009年“蒙顶山茶”品牌销售额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