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障孩子创建“无碍家园”

来源:
2009-06-05 11:17
浏览:
收藏 打印

节日期间,部分学生为孤残儿童赠送礼物

  “六一”儿童节,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过得怎么样?据了解,节日当天,社会各界为孤残儿童送去了一份份礼物,犹如一束束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节日并不孤单。

  “从前几天端午节开始,就不停有各界人士来捐赠物品和食物,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市民也自发来捐赠物品,市民张女士得知孩子们的衣服、床单和被子旧了,便立即送来新衣服和新被子。社会各界的爱心令人感动,但院里的孤残儿童更需要心灵上的安慰,需要一对一的恒定帮助。”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李蓥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孤残孩子心理得以慰藉的同时,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尤为重要。

  孤残儿童需要心灵慰藉

  市儿童福利院现有19名孤残儿童,大的十来岁,小的才两岁多,不少正处于学龄阶段。近一年来,由于不少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每到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在市儿童福利院总能见到学生的身影,今年春节期间,到这里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一直没停歇过,一般都是送些糖果、学习用品等。同时,很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赠也是绵延不断。

  “残疾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物质上的援助,更需要人们的宽容接纳和心灵慰藉。”对此,特殊儿童教师、爱心妈妈陈萍告诉记者,亲情的缺失使这些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他们最需要心灵上的沟通与安慰。全社会的接纳和“无碍”关爱才能让他们重新展开飞翔的翅膀。

  “能不能与这些孩子结成对子,实施长久的帮扶?”陈萍说,这些孩子的心理特别敏感,自尊心也很强,有时候一窝蜂的‘蜻蜓点水式’慰问,反而易触动他们的自尊。如果慰问者能与这些孩子结成对子,有空就过来看看他们,一起画画图画,做做游戏,说说心里话,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同龄人的友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助于他们消除心里的疙瘩,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这些孩子没享受过家庭温暖,如果能让他们亲身体验真实的家庭生活,并以平常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真实地了解一个家庭是怎样养育小孩、教育小孩的,那对他们心态的调整是很有利的。”李蓥释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有同龄孩子的爱心市民,可以考虑在放寒暑假时把结对的孤残儿童带回家去,共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帮助残障孩子健康成长

  “外界环境对孩子心灵成长只是一方面,对孩子本身的德育教育也至关重要。”目前,市儿童福利院里收养有19名孤残儿童,但专职教师非常缺乏,对孩子进行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限的。

  “福利院的孩子在接受社会各界给予的爱心的同时,很少参加奉献爱心的活动,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很不容易使孩子产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李蓥释说,福利院应自行探索或求助于社会专业机构,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通过模拟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感恩观念。同时,希望有关教育或心理专家能给孩子上些德育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们有个良好的心态,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观念,从而健康成长。

  特殊儿童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因而让其从小接触人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尽管社会各界为残障儿童成长付出诸多努力,目前残疾儿童在教育、社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亟待有关部门加大特教事业投入和宣传力度,为残障孩子铺平未来发展之路。

  据市民政局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全市特教事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还不够充分,面临资源紧缺、师资不足的困境,许多特教机构经费仅够维持运转,特教人才短缺,不能充分满足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需要。

  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多年的黄苑告诉记者,由于大多数人对残障孩子接触很少,残障儿表现出的重复性语言、流口水、吐舌头等异常行为在生活中常会遭遇某些异样的眼光和议论,而这往往给残障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她建议,政府加大特教事业投入和宣传力度,为残障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向公众普及残障儿知识,倡导全社会理解关爱残障孩子。同时,人们要多给残障孩子鼓励和信心,多些欣赏的目光,以消除其自卑心理。

  “残障孩子比普通儿童更需要爱和鼓励。让我们用包容接纳的心,一起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和赞美的‘无碍家园’,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黄苑说道。记者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