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 多措并举 重建灾区精神家园 ——芦山县飞仙关镇文化重建见闻

来源:
2014-06-13 09:43
浏览:
收藏 打印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9日傍晚,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村民郑颖芬又像往常一样,邀约同村姐妹来到村文化活动室临时驻点跳舞。像这种由中老年妇女组成的乡村文艺队,在飞仙关镇共有5支,如今,她们的活动足迹遍布整个乡镇,成为当地精神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在重建家园的大潮中,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精神家园的重建中来。

  组建乡村文艺队

  村民生活丰富多彩

  “爱说爱笑,爱跳爱闹,想不年轻都不行。”今年50出头的郑颖芬,黑发飘飘,衣着时尚,精神抖擞。作为飞仙村文艺队的队长,她经常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学习广场舞。

  文艺队的成员大多是村里五六十岁的妇女。在文艺队成立之前,过了农忙时节,大家只能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村里的妇女不仅能操持家务,打腰鼓、跳扇子舞、唱歌、演小品也是信手拈来。

  飞仙关镇的5个村都有自己的文艺队,每个队约有18名成员。在文艺队的带领下,全镇有近2000人的广场舞队伍活跃在各村的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广场。每到夜幕降临,欢快的舞蹈、律动的身影,成了乡村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过节,政府还会组织文艺汇演和比赛,村民的参与度很高。

  开展“义集”

  文化交流助建精神家园

  飞仙关镇紧靠国道318线,省道210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素有“金三角”之称。农副产品的自产自销几乎不成问题。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受道路交通的影响,过境游客减少,怎样让群众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镇政府思考的问题。

  由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合组织,一个把本地农副产品对接到城市社区的“义集”项目新鲜出炉。

  在每月定期举行的“义集”上,来自成都的游客与飞仙村及附近村庄的村民直接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在“义集”上,还会组织文艺汇演,展示城乡互助风采,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达到互助文化宣传和农村发展的双赢效果。

  “飞仙关镇的‘义集’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5次,今后将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让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飞仙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飞仙关镇场镇灾后重建定位为旅游古镇,并以文化底蕴为基石,把南北场镇打造成新兴旅游场镇。目前,场镇建设正有序推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借助灾后重建的东风,飞仙关镇的文化软实力将不断提升。

  “目前全镇5个村的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已全部完成,文化广播即将进村入户。”飞仙关镇副镇长刘强介绍,全镇依托学校、村委会和较开阔的院坝,有序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随着飞仙环湖生态修复项目的推进,村关爱活动室设备配备不断齐全,全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将继续提高。

  “村民有地方搞文化娱乐,我们的生活也将越发充实、美好!”郑颖芬说。

  记者 杨俊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