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芦山文化芦山 驶上经济社会发展“高速路”——芦山县2012年成就展示之“两化”互动篇
芦山迎宾大道
2012年,芦山赚足了“面子”和“里子”。
“变化太大了!”这天,久居外地的徐兵回到芦山新区“兜风”,沿着迎宾大道前行,看到道路两旁新楼鳞次栉比,新城面貌日新月异。
这一切,都源自于芦山“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通过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高度融合资源和要素,走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快速通道。
新型工业走出一条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工人们带着白色工作帽,系着白色工作围裙,一丝不苟地在车间里忙碌着,手脚麻利。
这是芦山县百丝得包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幕。
今年,芦山有19个总投资11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投产、达产,带动了新型工业持续发展,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百思得包纱,就是这19个项目之一。
在芦山,以差别化纤维为重点的现代轻纺产业和以电极箔、电容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做大,占规上普通工业比重62%。同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轻纺、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其他多个配套产业的工业体系。
数字背后,预示着芦山新型工业的崛起。为什么发展势头这么好?
“要想有面子,必须做好里子。”芦山县委副书记王强表示,归根结底就是科学发展的问题。“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就是芦山的‘里子’。”
这源于芦山对生态的深刻认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只能稀释百姓的幸福指数,侵蚀未来的发展空间。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永不止步。
新型工业化,产业是支柱。搭起这根支柱,芦山的做法是抓住“园区”建设,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芦山完成了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修编和环评规划,实施产业新城1000亩土地征收,启动产业新城道路加快改造,完成产业新城滨江道路设计,有序引导城内企业离城入园、新引进企业规范入园,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城二片一矿区的工业发展平台。
此外,以全市“投资促进年”为契机,芦山引进目前四川最大的南洋彩色聚酯纤维项目,填补了芦山纺织业原料生产空白。全年签约项目18个,省外到位资金19亿元,居全市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芦山制定的包覆纱标准获得省质监局的批准,填补了国内行业的空白。“新城牌电解箔”被评为第十届四川名牌产品,实现了省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为新型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新型城镇走出一条规划先行
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之路
然而,剖析芦山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除了数字,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在“两化”互动中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芦山正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融“二元”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建设一个园区,带出的是一座新城。在芦山,一个个产业园区发展的背后,有着一部部的“建城史”:清仁乡大板村、飞仙关镇三友村……从乡镇到县城,从旧城到新城的蝶变不断发生。
“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王强介绍,在每一个产业园都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构建自己的特色。
目前,芦山已经完成黎明、围塔两个省市示范新村规划设计,黎明新村已完成聚集点土地流转,围塔新村全面完成31户风貌提升改造,启动新村内环线道路路肩改造。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旧城改造又好又快推进,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在芦山,一场华丽蜕变已然显现。
“火树银花不夜天,彩色灯光映姜城。”走进芦山迎宾大道,随处可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画面,形成了“白天观景、夜晚观灯”的城市景致格局。在迎宾大道上,安装了花柱灯,还在十字街等多条街道的沿街建筑物上安装了好看的线型灯、射灯等,而在市民休闲场地进行了灯饰美化装扮。
夜晚的根雕一条街上,红彤彤的灯笼将街道照耀得更加古朴;在城里,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城市的细节,也是芦山发展的“里子”,这样的“里子”自然受到百姓的欢迎。
坚持产城一体、产村相融,芦山走上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高速路”。记者 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