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饮:荥经砂器煮水泡茶——孙明经和茶痴施勉志与荥经砂器和茶的历史情缘

来源:
2017-11-05 11:35
浏览:
收藏 打印

“高薪不如高寿”,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我们已经摆脱饥饿与贫穷的时候,当社会商品极大丰富的时候,当各种问题食品向我们袭来,当声、光、电、霾污染了环境,当各种疾病困扰我们的时候,吃什么?怎样吃?才能减少“病从口入”?于是,各类医疗保健品应运而生。打开电视、微信,各种养生的、保健的信息铺天盖地。但是在雅安,在荥经,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传承千年的养生瑰宝。因为被忽略,或者说是失传,以至它连大名都没有——这一茶艺简单说来,就是用荥经砂器,煮荥经的水,泡荥经的茶,以达长寿之目标。

这一茶艺就载于《边茶藏马——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孙明经1939走进雅安》、《荥经文史第十辑·荥经茶马古道》中,作者孙建三,标题《孙明经和他1939年历时160天的茶马古道影像考察》。

孙明经其人

孙明经是谁?——我国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是一位教育家和手握电影摄影机与照相机,遍旅华夏的文化历史的实证科学考察者。

1939年6月,二十八岁的孙明经从重庆出发,带着几十位学界泰斗开列出的考察课题,风餐露宿,手握电影摄影机和照相机,历时160多天,翻雪山涉激流,行程超过万里之遥,进行了一次用电影活动影像和照片影像记录“茶马贾道”的科学考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认知“茶马贾道”,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动态和静态的影像史料,更为今天如何“用好”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留下了宝贵思考。也正是这次考察,他不仅给雅安、给荥经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更难得的是,他将雅安一套茶艺用文字、用图片保存下来。

孙明经所见

孙明经从重庆赴雅安出发前,便有重庆和成都的几位中外“茶痴”,向他介绍凡好茶之人到了雅安不可不访的雅安当时的著名“西洋茶痴”。他在雅安的身份是“浸礼会”教士,也是科学研究者、医师和教师。此西洋茶痴洋名字叫做Frederick N·Smith ,他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施勉志” ,取意“施爱厚远勉志益人”。

这位施先生到雅安前,在成都的教会医院当过“全科医生”,因为当时教会医院给穷人看病是完全免费的,因此,在成都教会医院当全科医生时,每天从早到晚,来看病的患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施先生到达雅安,情况大大不同了,他到教会医院坐堂,从早到晚,却难得有几个病人来找他看病。开始他以为当地穷人不知道到他这里来看病是免费的,于是广为宣传,宣传的结果,依旧难得有人来找这位施先生看病。

当施勉志到达雅安做教士做医师的年月,在欧美的医学界里,关于“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中,有些人易于生病,有些人却不易得病这一现象”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和成果。当时中国西医界将其翻译成“抵抗力”,对“抵抗力”的研究兴趣在西医界广泛存在。

当施勉志发现生活在雅安的中国人实实在在不易得病时,面对雅安以外的中国人所言“人活七十古来稀”,面对在欧美白种人讲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时,施勉志看到的雅安浸礼会对雅安老人情况的一份调查中,年过70岁的老人在名册中有很多,一个仅几百人口的小村庄,年过70岁的老人就会多达几十位。那可是中国人灾难深重的20世纪的20—30年代呀!

施先生要寻找雅安人长寿和不得病的原因——是什么赋予了生活在雅安的中国人,超过其他地方同种同族的同样的中国人很少得病的“抵抗力”?

施先生发现了“雅茶”、“雅雨”、“雅砂”、“雅礼”、“雅言”、“雅兴”和“雅趣”。

施先生发现了出产自荥经,名字叫做“采云”、“纳云”、“煮云”、“晓湖”、“春月”的砂制茶具。

施先生发现了“采雅云”、“泡雅茶”、“待雅客”的雅州雅俗!

孙明经所饮

7月,当孙明经在川西和康东炎炎酷夏的跋涉中,口干舌燥远道而来找到这位“西洋茶痴”时,本以为施先生会像其他地方的茶痴或“茶好”那样,立刻拿出茶具煮水泡茶待客。谁知这位洋茶痴一脸笑容,待人和气亲切,从常见的西洋客套,到中式的川式的客套,再到问候一路上行路的炎热与艰辛,再到孙明经的考察题目与考察规划,再到孙明经的学业与事业,不论孙明经一再暗示自己此时如何迫切需要喝茶,施先生就是一不动手拿茶具和茶叶,二不煮水,三不言茶。

终于,孙明经耐不住口干舌燥,有礼貌地起身告辞时,洋茶痴看看屋外的天空对客人说了一句:“好了好了,现在我们马上就可以采云煮云了。”

施先生和孙明经谈话,洋文中文并用,当他用荥经川腔道出“彩云”和“煮云”时,令孙明经不知所云。经过孙明经求教,施先生告诉他——雅安人请客人吃茶讲究的就是要“采雅云,泡雅茶、待雅客”。

雅安的雅雨雅在何处?雅就雅在它是世间少有的天上“纯”水。它不急不躁,款款而来,款款而去,去去再来,来来又去。无疾风少暴雨,细雨绵绵缓缓来了,又缓缓地去了,去去来来一日数度。这样的环境中,空气被洗得洁洁净净,满山的或竹或树使雅安地域内的空气含氧量高于其他地区。在这样的“空气”中从天而降的“雅雨”,成为予人健康有益的雨水。

荥经盛产一种制作砂器的粘土,和边茶一样古老的制砂业,成就了荥经独特的古老烧砂工艺。荥经的砂器茶具,应了雅雨的温柔与随时来来去去的“雅趣”,有了专门用于接收从天而降的雅雨的圆盘,雅安的“茶好”赋予它一个雅名叫做“采云”或“采雅云”——用于采摘雅安天上云彩的器具。每当雅云飘来,天降雅雨,放在露天的“采云”中便会聚集清澈的天上来水,聚集在“采云”中的天上来水,会流进圆盘下边的一个荥经烧制的杯状砂器,雅安的“茶好”们给予这一容器的雅名曰“纳云”或“纳雅云”。和“纳云”外观相似,却比“纳云”小了些许的杯状砂器,名曰“煮云”或“煮雅云”。每遇贵客登门,主人一定要用刚刚收集在“纳云”中的天上来水,倒进“煮云”中,然后放置在荥经烧制的砂器炭炉上。炭炉内燃烧的是出产于天全县山林的木炭,这种木炭燃烧时不仅无烟且火性温柔中还溢出淡淡的清香。

当时的雅安人把烧开水叫做“煮水”,把开水叫做“滚水”,把烧开“采云”收集的雨水,叫作“煮云”。为客泡茶时的“煮水”,要“煮”一杯泡一杯,再把泡好的茶汤倒入名为“哓湖”的小砂壶中,稍停,而后再把壶中的茶汤倒入名为“春月”的小砂碗中。

当时的雅安人吃茶,有煮茶、有滚水泡茶、有温水泡茶、有冷水泡茶,还有把茶直接放在嘴里干嚼,嚼到一定程度再用水把茶送进肚子里的。但茶痴们在雨季待客,一定会用“采雅云泡雅茶”的雅礼雅俗。即便到了雅安少雨的“旱季”,茶痴们也会用存放在大砂罐里用“雅云”所采之“雅水”来“煮云”待客。

孙明经所感

施勉志久久不给孙明经泡茶的原因,就是一定要等雅云的到来,雅雨的降临。

雅安人性情温和,不急不躁,在当时的雅安实在难得见到听到有人吵架或高声喧哗,施勉志认为这和雅安人的“采雅云泡雅茶”的雅俗关系至大,这样的人文习俗环境给予雅安居民的人文修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低发,实在大大地有益。

雅安人传承了上千年的一个“雅”字,让孙明经先生感慨了从1939年到1992年离世的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雅俗,那其中之妙竟然是围绕着“雅茶”二字。

长期饮用“纯水”对人无益而有害,为何千百年来长期饮用“天上纯水”的雅安人,会长寿会不爱生病?

孙明经分析认为,雅安的发酵茶,也就是雅安现在的标志性产品藏茶及红茶,在茶叶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土脉”中的种种对人生理平衡有益的微量元素,还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对人有益的物质,都会“汇入”雅茶的茶汤中。在“采云”、“纳云”、“煮云”的过程中,荥经砂土中和荥经砂器独特的“松枝上釉”工艺过程中,荥经砂器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也会“汇入”雅茶的茶汤中。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长年与雅云、雅雨相伴,常年用“采云”、“纳云”、“煮云”、“哓湖”来“泡制”雅安地区特有的发酵茶,常年用天上纯水加入荥经砂器再加上雅安边茶中特有的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再加上性情不急不躁的雅趣雅兴雅俗,这便是西洋茶痴施勉志对雅安人不爱生病,抵抗力强和长寿原因的研究结果。

孙建三所惜

2011年8月,孙明经之子孙建三,应邀参加“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他在论文中写到:十分惋惜今天在雅安地区已经见不到让“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开山宗师”孙明经感慨了半个多世纪的荥经县出产的砂器茶具:“采云”、“纳云”、“煮云”和专门饮“雅茶”的小砂壶“哓湖”、小砂碗“春月”了。

每每遥想:当年,在大卫发现大熊猫整整70周年的1939年,青衣江畔,雅雨绵绵中,中外两位学者对酌,身边一套古雅的荥经砂器茶具,那名唤“采云”的砂盘中汇聚的清澈的“天上来水”,涓涓流进那名唤“纳云”的砂杯中,年长的洋人学者,频频起身把“纳云”中的“天上来水”倒进小一些名唤“煮云”的砂杯中,然后置于一个炭火徐徐、样式古朴的小砂炭炉上,每一次水滚,年长学者便起身把“煮云”中的滚水倒进名唤“哓湖”的小小砂壶中,时过些许,再把“哓湖”中色泽如南美洲的咖啡或是法兰西的红葡萄酒的茶汤,倒进各自的名唤“春月”的小小砂碗中。面对青衣江对岸雅雨雅云间或隐或现的远山,在慢慢品尝那至少已经有千多年古老遗韵的雅安边茶当中,一个洋人学者,几乎在无言当中,把他对雅安文明古韵的赞美、感受传递给了年轻的为救亡远道而来考察“税源”、考察“茶马贾道”的中国学者,那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不知今天的雅安,会不会有人能从中感受到、体味到那已经远去的“滋味”中的“商机”,能让今天仅仅留在孙明经当年考察拍摄的照片里的荥经砂制茶具,回到荥经、回到雅安,成为今人后人得以实实在在品味感受的雅安古老茶韵和古老风景……

笔者之所思

荥经好山,荥经好水,出好茶。“荥经茶引行腹边,税银万两课三千。”这是说荥经生产的边茶好,产业兴旺,量大税多;“观音仙茶最上品,质轻干短色味鲜。”是说绿茶品质好,其特征是质轻、干短、色味鲜;“其中细叶尤可珍,箬笼锡匣贡九阍。”这是荥经的贡茶。谁?为荥经的茶和水给了这么多的点赞,他是清朝道光进士、诗人、书法家、四川学政何绍基。

论茶必言《茶经》,《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能对《茶经》进行评与述,当是茶界泰斗级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吴觉农,中国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他在其《茶经述评》中说:“原雅州所属的产茶各县中,以荥经县的观音寺茶和太湖寺茶较为有名。观音寺茶,产于荥经县箐口驿观音寺,清宗室果亲王入藏时,曾品尝过观音寺茶,后来便采茶入贡,成为定例。太湖寺茶,产于荥经县小溪坝太湖寺,清乾隆《荥经县志》(1745)说:“小溪坝……产茶极多,惟太湖寺茶品绝佳……昔人咏之曰:品高李白仙人掌,香引卢仝玉液风。”

荥经枇杷茶,树种珍又稀,乃川内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和制作普洱的大叶种茶树同样有着古老的原生茶树基因,与巴蜀古茶树同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来荥经对枇杷茶、大黑茶、老川茶古茶树进行了调研,感觉发现新大陆一样。荥经枇杷茶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荥经枇杷茶,氨基酸与其他茶类相比含量较高,适合制作绿茶;荥经枇杷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和儿茶素等含量较高,适合制作红茶。这是四川农业大学《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研究》的成果。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句口头禅,“砂锅头炒胡豆,抓不开了。”是俗语俚言;烘锅子、尿灌子、粪档子、药灌灌,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正是这些俗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随便便,构成了荥经黑砂文化的精髓。荥经砂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源于它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雨水,荥经人称之为“天花水”、“无根水”。“地下出泉天落雨,但到此山化甘乳。”这是何绍基评荥经之水的诗句,是说荥经无论是天花水、山溪水、河水、井水,水质都甘甜如乳汁。“牛背清泉,雅安纯正的泉水”,这句广告词,正道出了雅安、荥经之水的道地特性。

荥经砂器绝,荥经茶叶好,荥经水质佳,“用荥经砂器,煮荥经的水,泡荥经的茶”。此乃历史遗珍,天赐瑞物。

周安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