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芦山谱写春天旋律——新中国成立60年芦山发展成就综述
芦山工业蓬勃发展
大川农房重建效果图
清仁乡大同村灾后农房集中安置点新楼房拔地而起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49年——2009年,整整一个甲子。一个如史诗般风起云涌的60年,一个翻天覆地、欣欣向荣的60年,芦山和新中国一起,共同走过,共同见证。
现在,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华诞的喜庆,芦山也骄傲地将喜悦示人:
2008年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34亿元,而在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仅仅26万元;
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54亿元,比1952年增长176倍。仅粮食一项,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4.96万吨,比1952年增长2.4倍;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经济贸易结硕果;财政金融稳健运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60年,芦山展新颜,芦山人笑开怀,甲子芦山,谱写的是一曲激越的盛世华章!
六十年历程见证政治进步:当家作主搞发展自己说了就算数
“大家来说怎么合理利用这笔项目资金?”
“种林竹,发展乡村旅游有没有可行性?”
2009年7月中旬,芦山县清仁乡芦溪村村委会办公室内,近10名村民代表与乡政府的人员面对面坐着,大家共同讨论有关项目资金的使用问题。
“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最基本的,村组干部、党员代表都是我们按照自己意愿选的。我们是民主管村,我们的发展,自己说了就算。”芦溪村村民竹金虎说起了他们的“八步决策”。
原来,芦山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公共事务“八步决策”,即凡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公益事业、重点项目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通过深入调查收集民意、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初步方案,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代表理财干部管事不管钱、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达85%以上实施、分解工程到户、村民小组组织实施、竣工结算张榜公布以便群众查账等八个程序。
结合“八步工作法”,该县实行村委会(居委会)干部年终述职述廉、来年工作承诺、民主测评打分等制度,发挥村委会(居委会)民主能动作用,实现民主管村。
随着“八步工作法”、村组干部年终述职述廉等17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制度的实施,该县进一步深化了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29年人大代表见证基层民主
“要说政治民主的见证,吴明玉不得不提。”走进芦山,都会听到大家这样说。
1980年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吴明玉成了改革开放后芦山县首届人大代表。现在,吴明玉仍然是县人大代表,而且从第八届到第十五届,一届都没有缺过。吴明玉是芦山县信用联社退休干部,已经70多岁了。
29年来,人大代表“专业户”吴明玉收获了芦山群众的高度信任。“这其实是基层民主建设的结果,是群众对人大代表参政权、监督权的信任。”吴明玉表示。
“芦山紧跟时代的步伐,民主进程不断推进。”从政府部门对人大代表议案的回复上,也可以看出民主进程。据芦山县相关负责人分析,部门对待人大代表议案也越来越重视了。现在,财政局、民政局等不少单位,在遇到议案所提问题并非一时可以解决等情况时,部门领导还主动约见该人大代表进行面对面解释。
60年来,芦山政治发展的进步,就这样体现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六十年历程见证经济腾飞:一张白纸成了斑斓图画芦山工业铸辉煌
芦山县,幅员面积1166平方公里,辖5镇4乡,总人口1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8万人,占76.4%,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小县。
解放前,芦山县的工业简直就是一张白纸!据《芦山县志》记载,1949年,该县工业产值仅仅只有26万元。
农业小县就不能办工业?立足本地,观念突破,充分利用资源,工业办不起来?那是怪事!
思维打开,观念更新,“原始积累”完成,就有了新的勃发。石材产业萎缩了,但是革新的观念还在,石材变冶金业也可以撑起一片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芦山紧抓机遇,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2008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50户,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16亿元,是1978年的234倍。
随着国家建设重点向西部转移,敏锐的意识,让芦山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以水电、高载能、普通加工业产业发展方向。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5.13亿元。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34亿元,是1949年的近2万倍。
筑巢引凤谋崛起,工业集中区发展,让100多家企业在芦山安家落户。目前,已经形成水电、高耗能、普通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工业,已经成了拉动芦山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芦山工业的发展证明,60年的辉煌见证的不仅是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更多的是人们内心渴求发展,抓住机遇不放的坚持与睿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不在芦山,却毅然选择在芦山“扎根”。问及原因,很多外来企业者道出心声:“芦山的能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政府的政策支持、工业集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等因素,让我们选择了芦山。”
从浙江来芦山投资的通达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金章告诉记者,他们原材料和销售都在浙江、广东、福建一带,但是生产环节在芦山,就是因为芦山的“磁石效应”把他们吸引过来了。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据了解,芦山着力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工业走廊,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芦山县以省道210线芦山段为主线,以飞仙、芦阳、清仁、苗溪四片为产业集聚点,初步形成了一区四片一矿区的工业发展基本格局,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
在芦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芦山县“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芦山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工业产业集聚,优化工业布局;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引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普通加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以省道210线芦山段为主干的工业集中区,加大对工业集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引导新建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
从无到有,芦山工业脉搏健康有力跳动。一张“白纸”上绘上了斑斓的图画!
目前,芦山县工业发展着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推动加工制造业向纵深发展,加快水电开发、改造提升高载能产业,做强做大普通加工业。在巩固提升现有水电、高耗能、普通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极箔、单晶硅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水泥、石材等建材产业,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效益和质量。这种“3+2”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型并彰显活力。
夯基础促发展无限风光在田园
60年来,芦山县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增强;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芦山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54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76倍。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4.96万吨,比1952年增长2.4倍;油料总产量达到3354吨,比1952年增长16.4倍……
以试点先行为示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60年芦山农民生活的变化找到一个方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据了解,芦山县坚持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立足在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支持四川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天府肉鹅,通过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公司带动、协会推动,实行“公司+协会+农户”运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做强天府肉鹅产业,做长产业链条,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新的重要产业支撑。
目前,全县已发展天府肉鹅种鹅养殖户83户,种鹅5900余只,新发展商品鹅14万只,天润公司已收购肉鹅种蛋11万多枚,天润雪鹅食品厂已投入生产加工,已发出商品鹅苗7万多只,回收商品鹅4.5万多只。预计今年全县发展商品鹅10万只,畜牧部门负责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养殖成功。
除此之外,该县还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围绕林竹、茶叶、魔芋“三大”产业集中打造。将所有能整合的涉及农业、农村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围绕“三大”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建设,市场建设,鼓励营销,扶持龙头企业上投放。全县已引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发展,为芦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林竹近50万亩,退耕还林的补植、整改已完成11.38万亩,实施森林管护139.65万亩,建设公益林0.2万亩;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8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达到5830亩,茶叶产量230吨……
2007年,芦山县确定了14个县级试点示范村,打捆整合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试点示范村建设中。把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突破,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并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建设。仅2008年,芦山县农村公路硬化24.4公里,硬化750户入户路54602米;维修吊桥6座;新建机耕道9条共21公里,硬化路面3条共13.5公里;完成大埝灌区13条138公里渠道清淤工作和125处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整治,安全饮水工程6处,解决了1.21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2200口。村民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85%以上,村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为了创造新农村建设文明乡风,芦山县以“贴心大篷车”活动为载体,定期进村入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法律和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有针对性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不仅如此,芦山县还以“孝顺儿女”“和谐家庭”“和谐新村”评选为载体,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等。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六十年历程见证社会跨越:芦山人快乐指数攀升
整齐的行道树郁郁葱葱,蜿蜒的水泥路整洁宽阔,一幢幢白色的小楼在青山绿水间非常醒目。农家院坝边的花台里,月季、向日葵、美人蕉正灿烂盛开,楼房很气派,院坝里干净整洁。
如今,这样的景象在芦山县的乡村,已是随处可见。
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免费义务教育;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公共财政的阳光正在普照芦山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到农村书屋工程的推进,芦山县农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新中国快速发展的惠泽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据《芦山县志》记载,1952年实行工资分制,芦山人年均工资279元,1978年全县职工人均工资490元,2008年,人均工资增加到18575元。1978年,芦山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156万元;2008年,达到37521万元,是1978年的32.5倍。
“以前,一所芦山初中就是最高学府。”据芦山县退休老干部王光槐介绍。而如今,到2008年年末,芦山县已经有各类学校50所。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文化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到2008年末,拥有业余文艺宣传队60支,文化馆一个,公共图书馆一个,博物馆一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5.8%……见证芦山社会发展的数据,不一而足。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了红军广场、姜维广场、芦邛路广场、迎宾大道等重点工程项目。城市市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腰包鼓了,环境好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你说,咱们能不快乐么?”在采访中,芦山人总是笑着反问记者。
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芦山明天更美好
飞仙关镇朝阳村灾后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在省道210线旁。青山碧水间,纵向两排鳞次栉比的崭新楼房,犹如别墅小区一般。要不是房前整齐摆放的大堆包谷,谁会相信这里是当地农民的民居。
“今年6月我们全家从沟里搬到新房子里,以前住的就是一间砖瓦平房,现在住楼房,看大彩电,坐大沙发……过上这种城里人的生活,过去我真是想都不敢想!”灾后重建安置户周元玉一脸喜气。
周元玉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胡玉军是飞仙关镇朝阳村胡家沟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处被地质专家鉴定为受泥石流威胁必须马上搬迁的地质灾害点。全村30户农户8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当地政府立即动员搬迁,其中集中安置在此的就有16户41人。一年后的今天,16户41人告别了沟里的旧农房、泥泞的山沟小道,住上了小洋房,用上了沼气,走上了水泥路,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周元玉家的阳台上,放眼望去,重修的省道210线好似一条“玉带子”在青山绿水环抱中伸向远方。“地震的时候,这条路全部烂了,坑连坑,车子行驶在上面很颠簸。”在周元玉看来,省道210线通过灾后重修后,除了交通更加畅通外,给路边村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晴天车辆驶过灰尘满天飞,雨天满身泥的昔日情形都装进记忆中保存了,而且村里不少人都买了车,除了农副土特产品进出不用背外,还用车子搞起运输,车轮一转就能赚钱,村民们的腰包也是越鼓越大了。
一路通,百路通;一路活,百路活。省道210线重建仅仅是芦山交通路网重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芦山,通往各区县的道路上都活跃着交通人的身影,不久的将来,一张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就会在芦山大地上铺开来。这张路网将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让老百姓增收致富,从而加速芦山在“通道经济”上的发展速度。
在芦山众多即将问世的公共设施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座能容纳1600多人,占地7500余平方米的体育馆。
“这次灾后重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芦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芦山的发展进程将提前10年,老百姓的生存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住房、道路、公共设施等都将得到彻底的改善。”据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范继跃介绍,芦山县列入国家规划灾后重建项目411个,预计投资总额39.75亿元,其中按省市要求列入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项目有350个,完成投资33.79亿元。随着教育、卫生、文化、公共设施等灾后重建项目的完成,芦山的城市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芦山人民的生活品质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60年风雨兼程,60年书写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芦山县委、县政府在欣喜的同时,仍然在挑战中勇猛前行:不断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开发步伐,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重视生态建设,立足资源转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芦山!
胡玉婷记者袁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