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碲铋战略资源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攀西战略资源碲铋产业发展研讨会专家观点摘录

来源:
2016-09-14 11:04
浏览:
收藏 打印

  昨(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知名企业负责人相聚“熊猫家源·世界茶源”雅安,出席攀西战略资源碲铋产业发展研讨会,共同探讨碲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会上,专家们分别从雅安的特色资源、石棉碲铋矿床发现的重大意义、碲产业的开发与应用和有色金属市场分析4个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企业代表则站在碲铋产业化的角度介绍了国内碲铋产业的发展现状。

  透过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碲铋矿的了解,坚定了我们珍惜资源、用好资源的决心,更提振了我们建设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信心,为下一步碲铋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特别整理了部分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骆耀南

  着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连接成都,通向川西藏区与攀西地区的纽带,国土面积虽仅有1.53万平方公里,但矿产、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究其原因,与其地质背景正处于南北向攀西大裂谷(北延)与东向龙门山构造带和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组成的三叉裂谷体系的结合部(地幔柱上涌的热点部位)有关,这种少见的地质构造可与东非大裂谷与红海-亚丁湾相比拟。

  雅安地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大家熟悉的优势矿产有:四川石棉矿、汉源团宝山铅锌矿、荥经宝贝凼铅锌矿、天全打子堂硫铁矿等,这些传统优势矿产大多已开采闭坑,在新中国矿业开发史上留下了属于雅安的印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攀西资源开发上马以来,雅安地区不断又有新发现,并勘查出一批四川乃至全国罕见的特色矿产。其中,石棉大水沟碲铋矿是世界首例独立碲矿。

  虽然目前石棉大水沟碲铋矿应用开发领先,但地质勘查投入明显不够,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保障明显不足。大水沟碲铋矿资源勘查要想有新的进展,还得靠“就矿找矿”:一是继续加强在已知矿区外围和深部勘查;二是在大水沟穹窿体的西南倾伏端白水河地区布署新区找矿,争取有新的发现。

  除了碲铋矿,在雅安还有石棉大河坝自然铂矿、石棉矿中的透闪石——软玉猫眼宝石、石棉蟹螺翠绿色含铬微晶绢云母玉——雅翠、石棉田湾铅锌金银铜五元素矿、汉源轿顶山锰矿中的夹层黑色页岩钴矿、汉源—荥经泥巴山金红石矿、天全长河坝富铜—镍—铂矿等。

  我曾经给雅安总结有三雅文化(雅雨、雅鱼和雅女),实际雅安还有三张名片(大熊猫、中国红、汉白玉)。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抓住以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核心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把资源的保障程度作为开发的前提条件,因此地质工作必须先行,当务之急是要着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面对特色资源状况不明,工作程度低,摸清资源家底是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切忌搞“无米之炊”。

  还有攀西资源要创新开发,在充分发挥传统钒钛优势资源的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可以拓展三稀(稀有、稀土和稀散)资源勘查开发新领域,开辟新天地。同时,除了稀土和稀散特色矿种外,攀西稀有矿产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红格钒钛铁矿就共生一处稀有金属矿床。

 

  四川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魏强

  定好目标,确保碲铋产业政策技术资金到位

  目前石棉共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15家,获得专利授权138项。引进硕士、博士学历以上高端人才,建成市内县(区)首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成都理工等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四川省重质碳酸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碳酸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学创新工作成效明显。石棉县连续12年获得“全国科技步先进县”称号。

  2015年初,石棉启动四川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建工作。而自2014年开始,碲铋院一边开展筹建工作,一边开展碲铋选矿、冶炼与碲铋新产品等科技攻关与技术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果。例如,建立了从粗矿到碲粉的完整生产工艺线;筛选培育出了生存适应力较强和特效选择浸取的微生物菌种。

  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碲铋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因国内外对相关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至今没有对碲铋矿资源进行详细勘探与评价,碲铋储量和含量不明,严重制约了碲铋产业开发。

  作为一个资深碲铋产业技术研究者,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我的建议如下:

  可以由省级部门牵头制定“十三五及中长期碲铋产业开发规划”,将规划列入国家和四川省新材料发展战略。从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高度定位碲铋产业发展目标,确保政策、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到位和落实。

  将碲铋矿产资源详细勘探列入攀西重点项目予以支持。通过投招标方式,聘请国内一流地质勘探队进行碲铋矿资源勘探。彻底弄清碲铋矿储量、含量,及其伴生矿,并作出开发评价,供各级政府决策参考。

  此外,开展碲铋产业科技攻关,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好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推进碲、铋精深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要从“实验室—小试—试生产车间—中试生产线—生产线”工艺流程与设备研发等着手,连续研究碲铋湿法冶炼,精炼提纯碲铋产品等关键技术。

  落到点位上来说,应该大力支持石棉县规划建设的以碲铋为主的“稀贵金属高新产业园”。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约3平方公里的“稀贵金属高新产业园区”。到2025年,形成较完整的碲铋产业选矿、冶炼与碲铋下游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与攀枝花、凉山州的钒钛、稀土开发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碲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廖祥文

  加强回收技术,释放资源量

  碲是一种重要的稀散元素,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支撑材料”。

  由于碲克拉克值极低,长期被作为不能独立成矿元素。1991年四川石棉县大水沟发现了全球唯一一例碲独立矿产,彻底改变了学术界对分散元素碲的传统认识。

  当前,全球已探明碲资源储量约为10.50万吨,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约为4.95万吨,在铜矿中储量约为3.24万吨,其次是铅矿。我国现已探明伴生碲储量在世界处于第三位,全国已发现伴生碲矿产地约30处,保有储量近1.40万吨,分布在全国16个省(地区),其储量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甘肃、四川等地。

  攀西地区碲铋资源主要分布在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其中,石棉大水沟碲铋矿中碲的平均品位0.08%,远景储量大于2000吨。目前批准的三个矿区初步探明了石棉县大水沟拥有332+333+334类碲铋矿石量25190吨,碲金属量273.7吨,铋金属量439.63吨。

  石棉碲铋矿是多期多阶段成矿的热液矿床,矿石矿物种类较多。其中碲铋矿物中有辉碲铋矿和楚碲铋矿,辉碲铋矿为白色略带淡黄色,反射色较楚碲铋矿略低,与楚碲铋矿嵌布在磁黄铁矿边缘或内部,部分呈填隙状嵌布在白云石粒间;楚碲铋矿在反光显微镜下呈亮白反射色,反射率较辉碲铋矿略高,主要分布于辉碲铋矿与磁黄铁矿之间。

  目前,研究较多的选矿工艺流程主要有全浮选工艺、磁选-浮选工艺、浮选-重选工艺,使用最多的抑制剂是亚硫酸钠和水玻璃的组合;捕收剂主要是乙硫氮和丁基黄药的搭配使用。

  建议在下一步的碲铋矿选矿研究中,要弄清钴矿物的赋存状态及嵌布特征,考察钴矿物在选矿产品中的走向;查清贵金属(金、银)的载体矿物,努力提高贵金属的综合利用率;解决低品位乃至极低品位矿石的回收利用难题,从而盘活呆滞资源,释放资源量。

 

  四川鑫炬矿业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侯龙超

  走生态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为与国家新发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步,国家发改委要求重新制定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十三五”建设规划(2015——2020年),新规划正在制定评审中。

  未来,更多高端碲新材料市场前景广阔。高端碲新材料,包括高铁接触网导线用镁碲铜合金、碲化铋单晶、碲酸盐玻璃、碲光纤、军工用特种钢材、碲锆铜、高阻抗大尺寸碲镉汞单晶等,它们的成熟应用以及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均会增加市场对碲的需求量。

  在碲铋战略资源开发方面,石棉县大水沟碲(铋)矿作为现今发现的世界唯一独立碲矿床,业主单位严格遵照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实行“保护性开采”,坚持“采探结合、以探为主”;目前市场生产碲所用原料,主要依靠外购有色冶金废渣、合金废料等满足。

  从企业开发利用出发,当下有四个问题要思考:一是勘察程度极低,对该地区地质勘探经费投入偏低,导致资源储量潜力不明。二是勘探规范、标准基础研究薄弱。三是没有国家级碲铋矿的资源勘探规范、标准。而这些,都对碲铋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

  面临难题,怎么办?

  走生态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第一步。跨出第一步后,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成为关键,而平台则注重发展前沿新材料,发挥带动助推产业高端发展的作用。针对企业发展方面,要以点带面、重点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再带动其他产业及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适当的时机,可面向全球招聘科技人才,打造碲铋全产业链人才队伍。此外,组建混合体制的碲铋产业集团控股公司,发起设立资源开发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产业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倾斜,统一管理、统一勘探开发;加大在石棉地区碲铋矿勘查的财政支持,力争在“十三五”内探明一个世界级的超大型碲铋矿床。做好碲铋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顶层设计,优化雅安、成都、绵阳的产业布局,形成上中下游产业联盟集群化发展;在“十三五”内实现一千亿碲铋产业链,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康君 张雨蝶/文 张毅/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