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芦山 文化芦山 再绘锦绣画卷——芦山县迎两会成就报道
芦山新貌
“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就是将山水芦山与文化芦山有机融合,顺应山水格局自然曲线,因势利导,深度挖掘厚重独特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向,体现社会文明整体进步,凸显现代科技高新成果,努力将芦山建成古风现韵、形蕴兼备的魅力山水画卷。”——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
岁月如歌,云飞潮涨,百舸争流又一年。
2011年,生活在芦山的群众,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巨变。
阳光下,芦山县七一仁加学校的操场上,杨秀琴小朋友悄悄告诉记者,她有个心愿想要让大家知道。很快,孩子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好好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生。语言简单充满稚气,却将这个三年级小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
蓝天白云,映着孩子们红扑扑的笑脸,在新学校里上课,她很幸福。
“虽然学校只有700余名学生,但经过我们的严格测算和长远考虑,校舍的建设是按接纳1200名学生的规模来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芦山县七一仁加学校校长朱清遐介绍,建成后的新学校可以接纳清仁乡的中、小学生在此就学,同时,学校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将食堂和学生宿舍纳入规划,方便学生就学和吃住。
“我们的绿壳鸡蛋,卖都卖不赢。现在我们正在壮大养殖规模,以后游客们就能在西川买‘林下鸡’吃‘绿壳蛋’,还可以在鱼塘钓鱼休闲。”风貌塑造夯实了芦山生态细胞,芦山县西川村村支部书记张正荣勾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
而清仁乡大板村的葛蓉则享受到了芦山“产城一体”带来的成果。建设工业集中区,征用了葛蓉家的土地,这也为葛蓉带来了身份的转变:成为了华美包纱的第一批工人。“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现在就在家门口打工,按时上下班,不但能照顾老人孩子,也没有那么累了。如果全勤的话能有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多多了。”
“以后,在芦山也有高档电影院了!”在芦山的四环路上,一个个民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
“一路高歌猛进”,是不少人对芦山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其实,一组数据更可以佐证芦山的巨变:预计到今年年底,芦山全县GDP将达到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00万元;国、地税收入分别首次突破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6亿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
2011年,弹指一挥间。芦山点染出绚丽画卷,换了新颜。
这一年,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对于芦山来说,灾后重建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恢复重建,更是一场强身健体的发展洗礼。“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芦山得到完美诠释。
这一年,芦山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方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零碳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潜力快速提升。
这一年,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以充分开放合作为指引,芦山跳出“腹地”,着力区域合作,放眼全国,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世界视野的开放之路。
这一年,芦山紧紧抓住全省综合枢纽建设和雅安川西枢纽建设机遇,以交通、电网、城市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枢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发展条件持续优化。
这一年,从完善社保体系、安全温暖过冬,到特困户帮扶……一件件为民举措温暖人心,芦山社会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
……
2011年,笔墨难言尽。芦山发展的基础更加夯实、发展的结构更加优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山水芦山文化芦山,思路更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一切为了让12万芦山人民尽快过上现代文明幸福生活,一切顺应芦山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期盼。
未来五年,芦山将弘扬“苦干实干”的芦山精神,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加快打造宜居新城、产业新城两个新城,加快构建骨干交通、配套电网、特色数字三大枢纽网络,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现代轻纺产业和有机农副产品供应三大基地,加快提升以大川河、龙门洞、县城及飞仙茶马古道为主体的三大景区,强力推进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如椽大笔,书写辉煌篇章;浓墨重彩,再绘锦绣画卷。芦山,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纵横驰骋、再创辉煌!
【核心解读·灾后重建】
学校
灾难铸就寒梅傲雪的芦山风骨,困苦砥砺出苦干实干的芦山精神。
芦山,从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发展速度创造了全市数个第一,为全市提供了一个欠发达内陆小县逆境崛起、跨越发展的样本。从“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到“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不变的是“加速”,变的是一再创出新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5日,全县开工项目411个;完工项目403个,占规划411个项目的98.1%;完成投资31.64亿元,占规划项目投资32.60亿元的97.1%。
【核心解读·枢纽建设】
重建一新的省道210线芦山段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
以“路”突围,构建枢纽打破瓶颈,是芦山确定的发展之路,构建“三大网络”更是芦山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重要保障。
在电力枢纽上,芦山积极争取项目,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改善芦山县单一的电网结构,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努力推进安全稳定的城乡输配电网络建设,加强工业区供电网络建设,为芦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彻底改变芦山用电难的历史。
此外,芦山还将构建特色数字枢纽网。围绕数字县城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设计,高水平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城市数字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芦山无红绿灯的历史。
【核心解读·两化互动】
以工业带动农业,在“两化”互动中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芦山正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融“二元”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工业是芦山的牛鼻子。芦山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必须高举生态经济的旗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零碳增长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芦山县域经济,用“短腿”跑出了加速度,正在以千帆竞发争一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西川村
廉租房
【核心解读·两座新城】
五馆一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文化
学校馆培训基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芦山定位“山水芦山文化芦山”。
其实,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向,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芦山的规划和建设无不体现着决策层的民生情怀。打造一座新城,既有产业、项目这类恢弘篇章,也有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
芦山坚持“现代与古典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宜居与宜业结合”的思路,按照“3+1”主题功能区,围绕“三山两河四桥”建设框架,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层次开发,着力建好以老城区、滨河带、新城区为组团的宜居新城和以“一洞两桥”为纽带的产业新城,实现组团发展,有机融合。
【核心解读·民生优先】
卫生院
在芦山,每个乡镇都将建好一所标准卫生院。
在芦山,“五馆一基地”、体育馆、广电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将成为芦山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在芦山,办事儿只需要到新区就可以了,因为民生服务事项都将集中在这里。你要看电影、锻炼身体,也到新区,因为这里有高标准建立的县体育馆和影剧院。
……
愿百姓得真切实惠——民生为本的情怀渗透在芦山的发展中,这展示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记者 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