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我可爱的家乡

来源:
2010-05-13 09:36
浏览:
收藏 打印

搬进新教学楼孩子们很高兴

  老人们住新房了,搬新家了;孩子们有了新教室,用上了新课桌……灾后重建的两周年,对“5·12”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芦山县来说,如何把握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事关地方未来发展,事关百姓切身利益。

  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民生优先、社会事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的要求,芦山县切实加强项目争取力度。住房和城乡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据统计,全县灾后重建项目412个中超过六成是民生项目。

  为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相结合,芦山县充分考虑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进行建设。并根据实际,对一些项目进行了打捆实施,整合了资源。

  住新房办喜事迎新生

  “高兴,高兴呢!”找到杨英琼时,她正在家忙活着照顾即将满百日的孙女。灾后重建的两年中,她从受灾的老屋搬到了飞仙关镇朝阳村安置点,住上了一楼一底面积144平方米的新房,又在新家为儿子办了喜宴,娶了新媳妇。今年,家中又新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女。说到如今的日子,杨英琼乐得合不上嘴。

  “搬到这边来,房子结实多了,也卫生多了。”杨英琼说,地震后,家中的老屋受地质灾害影响面临搬迁。“党和政府抓紧施工给我们盖好了房子,而且还把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没事的时候,老邻居们串串门、聊聊天,安逸得很!”

  在清仁乡大同村集中安置点,20多户村民在这里集中进行安置,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微笑。一排排统一规划修建的二层楼房扯人眼球,这20多户村民,是震后受地质灾害影响实行整体搬迁的。采取个人自筹、国家补助、信贷修建房屋,按照新农村发展模式进行建设。

  “地震震垮了我的房子,但党和政府关心我们,使我们能尽快搬入新房生活,现在住在这里一是安全,二是方便。”大同村集中安置户潘学玉高兴地说,“以前我们住在山上,走的是羊肠小道,什么都靠肩挑背扛,现在搬下来就在公路边上,好方便哦!”

  按照灾后重建工作“程序不减,时间缩短”和“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民生优先、社会事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的新要求,芦山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将灾后重建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作为惠民实事抓紧抓实,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强力推进灾后重建。338户农村灾后重建永久性住房任务在2009年5月就已提前完成。全县412个灾后重建项目涉及规模32.56亿元,其中直接惠及百姓的项目就有273个涉及规模24亿元。

  新学校新课桌新面貌

  “现在的教学设施和以往比,那简直是一个飞跃!”作为芦山县首个建成的灾后教育重建项目,飞仙关镇中心小学校校长廖仕强言谈间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

  “当初这里就只有一幢砖混结构的3层楼房,还有6个教室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廖仕强说,“看着孩子们用旧课桌,自己虽然心疼,但是也感觉有心无力!”“现在可好了,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一期建成的教学楼就有2500多平方米,已经动工建设的二期综合楼里,还将配备食堂、学生宿舍和运动场地。”

  在清仁乡的芦山县七一仁加学校,“特殊党费”援建学校,规划投资1450万元的灾后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其中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的建设。明年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将在崭新、坚固的教学楼里上课。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学生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以后学校的运动场还将建塑胶跑道呢!”该校校长说。

  “我家离学校远,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以后学校宿舍楼修好了,我就可以住校了,这样不仅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学习,吃饭问题也解决了,我会更用功读书。”该校初三学生卫德建开心地说。

  经过中期评估调整,芦山县教育灾后重建学校26所,规划总投资3.05亿元。目前,包括飞仙关镇中心小学校等在内的18所学校主体工程已竣工,另有多所教学楼也已加紧施工……

  与此同时,芦山县新区迎宾大道旁,“五馆一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文化馆培训基地),芦山县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以后新区可热闹了,我们老百姓办事方便,还会享受到更多的文化、体育大餐,好安逸哦!”70岁的居民吴兴盛几乎每天都要到“五馆一基地”工地去看一看。

  从农房重建、学校重建到基础设施建设,芦山,正在以奔跑的速度悄悄“变脸”。胡玉婷记者陈化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